永久的謝幕 (第3/4頁)
趙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胡蝶何以在她與林雪懷的感情上已經出現了問題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和他訂婚,就是因爲她不希望看到自己曾深深愛過的男人因他們之間日益的懸殊而墮落。所以爲了挽救,她寧可犧牲自己的自由。再譬如戴笠。也許她本來是可以堅決拒絕的,但是她沒有。在兩難的困境中,她卻一廂情願地追求兩全。她既不忍心拒絕戴笠那麼瘋狂的愛,又不忍心和潘有聲徹底斷絕。然後便傷了他們兩個。
於是這種完美的原則便報應般地顯現了它負面的效應。那就是她所做的犧牲,不但不能使那些男人獲得拯救,反而讓他們有了更大的壓力。結果是,林雪懷並沒有因爲胡蝶婚約的許諾而停止沉淪,反而加速滑向了自毀的深淵。而潘有聲也是在胡蝶當斷不斷的婚姻拉鋸中,經歷着痛徹肺腑的煎熬。
這種對於完美和不負他人的盲目的追求,還在於胡蝶想要獲得的一種心理的虛榮。她希望她的所作所爲都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所以她就總是半推半就地承諾,模棱兩可地應允,讓所有愛着她的男人,都在對她的疑惑中懷抱着不滅的希望,結果最後倒黴的還是他們。
胡蝶的之所以將苦痛帶給男人,還因爲她的天生麗質,以及她對這天生麗質的一份成功地塑造。她太熱愛她的電影了,以至於她義無反顧地獻出了畢生。比起男人,電影在胡蝶生命中的分量顯然更重。她因爲電影而冷落了那些愛她的男人,但也是因爲電影,那些男人就更愛她了,因爲他們欣賞她對事業的這一份摯愛和投入,欣賞她對自我的塑造和把握,欣賞她的聰明和勤奮,欣賞她的名望,甚至欣賞她的富有。然而作爲一個女人的這種努力和成功,對於男人來說到底還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因爲在欣賞的同時,他們還不得不承受她的光環所帶給他們的壓力和自慚形穢。
讓我對胡蝶的身世滿懷了興趣,還因爲電影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我雖然以文學爲職業,卻始終對電影滿懷了一種熱戀一般的感情。我並且寫過很多關於電影的文章。而早在上個世紀初,中國的電影就是從美國引進的。好萊塢是全世界電影的發源地,是所有電影人的夢之城。而那個年代從事電影製作的那些人,也大多是從美國或是歐洲其他國家留學回來的。他們有着新的關於藝術的追求,他們是學貫中西的,又是滿懷激情的,對社會、對人生都有着他們十分進步的思想和批判。是那種真正意義上的精英。他們希望通過電影這種將先進科技和藝術追求融爲一體的形式來救國救民。所以在中國電影的這個拓荒的時代,是滿含了一種東西文化的融合與衝突的。這將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文化背景,於是在這個背景之上的人物也會是非常有意思的。
況且,在胡蝶那個時代中國電影的發展,幾乎和世界是同步的。從默片時代向有聲時代的轉變,我們和美國幾乎是同時完成的。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非常輝煌的時代,而這個輝煌時代的那些電影人們,也是風流萬世,可歌可泣的。
因爲胡蝶是主角,便自然地帶出了電影界的那些郎才女貌的才子佳人們。而其中最最想要提到的,便是和胡蝶既是朋友又是對手的阮玲玉。她們是同鄉,又差不多同時進入電影界,但是她們的枯與榮、盛與衰,卻是交錯進行,此起彼伏的。胡蝶風光之時,必是阮玲玉抑鬱不得志;而當阮玲玉光芒四射,胡蝶又每每會被不幸所糾纏。當胡蝶又一次走出陰影,阮玲玉就乾脆以死亡成爲胡蝶鮮明的反差。這是怎樣的命定。阮玲玉終結在26歲的青春上,以美麗生命的結束退出了競爭。然而胡蝶卻也並沒有因此而輝煌,因爲沒有對手的成功是寂寞的。阮玲玉選擇了永遠離開痛苦,而胡蝶卻要在不盡的痛苦中長久地忍受。自殺讓阮玲玉的人生更具有藝術的色彩,她到底是用生命孤注一擲,完成了一種與社會的抗爭。而胡蝶卻讓一生在隱忍中度過,哪怕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阮玲玉的死是激情的,而胡蝶的生卻慢慢失去了光彩。於是比起阮玲玉短短的戲劇化的一生,胡蝶的一生便顯得庸長而平淡了。沒有生命的衝突,也就沒有了戲劇性,因之也就更難以把握,更難見閃光。但這就是人生。就像流水。緩緩地流。但流動本身,或許也是有着很深的我們所看不到的湍流的。總之胡蝶的一生,儘管曾燦爛輝煌,但卻痛苦多於歡樂,甚至,從來就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是比激情的阮玲玉,更悲的悲劇人生。
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不僅讓人民遭受苦難,而且讓電影長久地一蹶不振。那是致命的一種摧毀,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多少片場被焚之一炬。事實上,胡蝶自日軍侵入上海之後,就再沒有過真正堪稱精彩的表演。幸好胡蝶在中國電影鼎盛的年代整整輝煌了十年,這十年對於一個電影明星來說,當然已足夠證明她的才華了,但是如果世道清平,胡蝶肯定還能將她的這種繁盛繼續下去。當八年抗戰過去,胡蝶已青春不再,是戰爭毀了電影,也是戰爭毀了胡蝶。到了胡蝶勉強重回銀幕的時候,已是美人遲暮。而對於一個女演員來說,這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