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爲了生育,生育卻又規定了男女的結合。這一種結合基於異,並非基於同。在相異的基礎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難的,是阻礙重重的,是需要不斷地在創造中求統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圖。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徵,是把感情的激動,不斷的變,作爲生命的主脈。浮士德式的企圖也是無窮止的,因爲最後的統一是永遠不會完成的,這不過是一個求同的過程。不但這樣,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處發展,相異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礙也愈是強大,用來克服這阻礙的創造力也更需強大,在浮士德的立場說,生命力也因之愈強,生活的意義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兩性戀愛看成是進入生育關係的手段是不對的。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瞭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並不以實用爲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說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倚於推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從結果說可以是毫無成就的。非但毫無成就,而且使社會關係不能穩定,使依賴於社會關係的事業不能順利經營。依現代文化來看,男女間感情激動的發達已使生育的事業搖搖欲墜。這事業除非另外設法,由社會來經營,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確在破壞這社會上的基本事業。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F1601.jpg"/>
民國前後中國南方的一對新人
在鄉土社會中這種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創造新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是生下來就決定的。它更害怕社會關係的破壞,因爲鄉土社會所求的是穩定。它是亞普羅式的。男女間的關係必須有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別的原則。“男女有別”是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離。這隔離非但有形的,所謂男女授受不親,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爲上按着一定的規則經營分工合作的經濟和生育的事業,他們不向對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會結構上,如上篇所說的,因之發生了同性間的組合。這在我們鄉土社會中看得很清楚。同性組合和家庭組合原則上是交錯的,因爲以生育爲功能的家庭總是異性的組合。因之,鄉土社會中“家庭”的團結受到了這同性組合的影響,不易鞏固。於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爲主、異性爲輔的單系組合。中國鄉土社會里,以家族爲基本社羣,是同性原則較異性原則爲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別的界限,使中國傳統的感情定向偏於同性方面去發展。變態的同性戀和自我戀究竟普遍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確說;但是鄉土社會中結義性的組織,“不願同日生,但願同日死”的親密組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關係的一層裏的程度已經並不很淺。在女性方面的極端事例是華南的姊妹組織,在女性文學裏所流露的也充滿着馮小青式的自戀聲調。可惜我們對於中國人的感情生活太少分析,關於這方面的話我們只能說到這裏爲止了。
缺乏兩性間的求同的努力,也減少了一個不在實利上打算的刺激。中國鄉土社會中那種實用的精神安下了現世的色彩。儒家不談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說對於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沒有興趣。一般人民更會把天國現世化:並不想把理想去改變現實,天國實現在這世界上,而把現實作爲理想的底稿,把現世推進天國。對生活的態度是以克己來遷就外界,那就是改變自己去適合於外在的秩序。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古典的,也是亞普羅式的。
社會秩序範圍着個性,爲了秩序的維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壞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間的鴻溝從此築下。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