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晁以道嘗言:“本朝文物之盛,自國初至昭陵【仁宗】時。並從江南來,二徐兄弟【鍇、鉉(xuàn)】以儒學,二楊叔侄【紘(hóng)、億。】以詞章,刁衍、杜鎬(gǎo)以明習典故,而晏丞相、【殊。】歐陽少師【修。】巍乎爲一世龍門。紀綱法度,號令文章,燦然具備。慶曆間人材彬彬,皆出於大江之南。”
</blockquote>
在野學校之提倡,【晏殊知應天府,延范仲淹教生徒。自五代以來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及仲淹守蘇州,首建郡學,聘胡瑗爲師。】在朝風節之振厲,【范仲淹爲祕閣校理,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此始。】文章之盛,【尤著者爲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爲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皆以布衣,修遊其聲譽。宋之文學,莫盛於是。】朋黨之起,【晏殊平居好賢,當世之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仲淹以殊薦爲祕閣校理,承殊風益進。學者從質問,爲執經講解,亡所倦。推俸以食四方之遊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罷知饒州,尹洙、歐陽修、餘靖皆坐貶,朋黨之論自是興。】皆由南士。
司馬光與歐陽修爲貢院逐路取士起爭議,這裏便已十分表見出當時南方文學風氣已超駕北方之上遠甚。
<blockquote>
司馬光謂:“古之取士,以郡國戶口多少爲率。今或數路中全無一人及第,請貢院逐路取人。”歐陽修非之,謂:“國家取士,惟纔是擇。東南俗好文,故進士多;西北人尚質,故經學多。科場東南多取進士,西北多取明經。東南州軍進士取解,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比之東南,十倍優假。東南千人解十人,初選已精。西北之士,學業不及東南,發解時又十倍優假,初選已濫。廣南東西路進士,絕無舉業,諸州但據數解發。其人亦自知無藝,一就省試即歸,冀作攝官。朝廷以嶺外菸瘴,亦許其如此。”
據司馬、歐陽兩人主張,可見當時北方文風已遠遜南方。不僅取解人數不能相比,且北方多考明經,南方多考進士。自唐以來科第,即以進士爲美,非進士及第不得美官,非善爲詩賦、論策不得及第。後世遂謂文學詩賦盛於南方,不知中唐以前,殊不爾也。【進士、明經,難易榮辱絕不同。唐人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宋人則曰:“焚香禮進士,撤幕待經生。”(歐陽修詩句)試進士日,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此唐人故事。)有司具茶湯飲漿。試經生,悉撤帳幕、氈席之屬,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人黔其吻。又曰:“焚香取進士,瞋目待明經。”設棘監守,惟恐其傳義。蓋明經試先帖文,掩其兩端,中間惟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得四、五、六即爲通。帖文後口試大義。後停口試,改墨義十條。宋呂夷簡應本州鄉試卷:“‘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對雲:“七人某某也。謹對。”又:“‘見有禮於君者,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請以下文對。”對雲:“下文曰:‘見無禮於君者,如鷹鸇(zhān)之逐鳥雀也’謹對。”又題:“請以註疏對。”則對:“註疏曰云雲。”如有不能對,則曰:“未審。”明經僅於記誦,故爲人賤視。史稱:“五代干戈搶攘,而貢舉未嘗廢,惟每年所取進士,其多僅及唐盛時之半。三禮、三傳、學究、明經諸科,唐時所取甚少,而晉、漢後明經諸科,中者動以百計。”然則北方士人多考明經,蓋自五代喪亂,文章墜廢。而南土較安,故詩賦文學日盛也。】
熙寧間,王安石罷詞賦、帖經、墨義,並歸進士科,而齊、魯、河朔之士,往往守先儒訓詁,質厚不能爲文辭,榜出多是南人,北人極少。哲宗以後,遂許齊、魯、河朔五路北人皆別考,然後取人南北始均。【元祐諸老即北人爲多。】時謂“北人質厚,不能爲文辭”,其實中唐以前擅文辭者,多北人也。【中唐以下,則詩人以江南爲多矣。】陸佃(tián)在元豐八年有乞添川、浙、福建、江南等路進士解名劄子,謂:“京東、西、陝西、河東、河北五路,多是五、六人取一人;川、浙、福建、江南往往至五六十人取一人。”則在南人意見中,尚覺南士機會不如北人。然南北分卷之制,直至明代,依然不能革。誠使公開競選,北人到底爭不過南人,不得不以此爲調節也。【又按:唐韓愈歐陽詹哀辭言:“閩人舉進士自詹始。”則當時閩人舉進士者必甚少。此後三百年,至宋中葉,閩進士常六、七百人,居天下五之一。流寓他處,及佔名數京師入太學者,尚不在內。新黨人亦以閩人爲盛。當時稱吳、楚、閩、蜀。】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