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之重心,何以有自北移南之傾向,此事論者不一。
<blockquote>
或疑北方氣候,古代較溫暖,以後逐漸寒冷。【此屬據謂古代北方多竹及水稻,而後代之北方竹、稻均少,惟此亦可由於雨量及地土之水分等而異,不必爲氣候之轉變。且古代即程江南之江南之枬、梓、竹箭,竹盛於南,自古已然。後代北方亦未嘗不產竹。杜甫秦州雜詩,詠竹已三見。金章宗明昌三年,定司竹監歲採入破竹五十萬竿,春、秋兩次輸都水監備河防。元河南、懷孟,陝西京兆、鳳翔,皆有在官竹園,掌於司竹監,發賣皆給引至一萬道。(至元四年。)民間住宅內外,竹不成畝,本主自用外,貨賣依例抽分。明代通州、蘆溝、真定等處,皆設抽分竹木局。此皆黃河流域依然產竹之證,直至近時猶然。至稻田,苟有水利即可得。今北方有水虛即可有稻田,是其證。如宋代洛陽以牡丹名,今牡丹轉盛於北平,此是人事,不關氣候。觀月令、豳風及古今詩人歌詠,未見北方氣候有顯著或嚴重之變化。】
</blockquote> <blockquote>
或疑北方雨量古代較多,以後逐漸減退。【此層亦以農田水利及土地性質逐步後退推想。然北方之水患,後盛於前,不應雨量轉爲前多於後。】
</blockquote> <blockquote>
或疑北方民族血統,後代混雜漸多,故見退步。【此層亦出臆測。唐代爲中國史上之極盛期,唐代北方人已多混血,何以轉較東漢以下爲盛?南方先有夷僚蠻俚,北方人避難來南,未見不有混合。】
</blockquote> <blockquote>
以上諸說,均無切證。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