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時的溝洫制度,必然很可觀。【只看以後江、浙水利便知。】
<blockquote>
明嘉靖中,汪鎔奏:“舂秋之世,如山東、陝西、河南等處,皆爲列國。其時干戈俶擾,一國之賦,足供一國之用,未嘗取給他邦。良以溝洫之制尚存,故旱澇有備,而國用日充。”
</blockquote>
黃河水患,始見於周定王五年。【是年爲魯宣公七年,春秋已一百二十年。】此乃河北岸的衛國,【乃殷之故墟,詩邶、鄘、衛風所詠,淇澳綠竹,淇上桑田,檜楫松舟,泉源考盤,是一個可愛的水鄉。而文化在列國中亦最高,觀風詩即知。】爲狄所滅。【至河決已六十年。】農田水利失修以後應有的景象。
以後魏文侯居鄴,西門豹、史起大修水利,這一帶依然是樂土。
第二次的河徙在漢武帝元光三年。【上距周定王五年,又已四百七十年。】這一次河患的來歷,蓋因戰國以來長期戰爭,競築堤防。
<blockquote>
漢賈讓說:“堤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齊與趙、魏,以河爲竟。趙、魏頻山,齊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趙、魏亦爲堤,去河二十五里。雖非其正,水有所遊蕩。水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今堤防去水陋者數百步,遠者數里。”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