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有大規模的圩田以及河塘。
<blockquote>
仁宗慶曆時,范仲淹守平江,上奏謂:“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田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爲農美利。又浙西地卑,雖有溝河可以通海,惟時開導,則潮泥不得以堙之。雖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時修固,則無摧壞。臣知蘇州日,點檢簿書,一州之田系出稅者三萬四十頃。中稔每畝得米二、三石,計七百餘萬石。東南每歲上供數六百萬石,乃一州所出。臣詢訪高年,雲曩時兩浙未歸朝廷.蘇州有營田軍四部,共七、八千人,專爲田事,導河築堤以減水患。於時錢五十文,糴米一石。皇朝一統,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故農政不修。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失東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足至一貫者,比當時貴十倍。”
</blockquote>
這是江南水利乃賴藉政治推動社會,充分改造天然環境供人利用之顯證。
宋代南方文化日高,自有人出來不斷注意和提倡。
仁宗時,有有名的至和塘之計劃和修築。
<blockquote>
沈氏筆談:“至和塘自崑山縣達婁門,凡七十里,皆積水無陸途。久欲爲長堤,澤國無處求土。嘉佑中,有人獻計,就水中以蘧篨(qú chú)爲牆,栽兩行,相去二尺。去牆六丈又爲一牆,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蘧藤中,候幹.以水車畎去兩牆間水。牆間六丈,皆留半以爲堤腳,掘其半爲渠。取土以爲堤。每三、四里則爲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按;邱與權至和塘記,作於至和二年,立石於嘉佑六年。詳吳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