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1/2頁)
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歷史留給人們的絕不僅僅是感慨和傷懷,歷史需要學習,更需要反思。
歷史上有很多傳奇,但是,我們所應看到的絕不僅僅是傳奇,而是傳奇背後的故事。有些故事令人感動,但是感動的背後往往就是荒唐。
歷史人物,絕不應該用好人和壞人來劃分。一種更合理的劃分是:適應環境的人和不適應環境的人。
有時候我們會問,是什麼構成了歷史?是什麼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愛情還是仇恨?利益還是慾望?感情還是理智?
仇恨,是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仇恨,也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
所以,復仇也就構成了歷史故事的重要題材。
吳國和越國,當時世界東南的兩個蠻夷國家,短時間內崛起,但是很快消亡。這兩個國家的崛起,就是仇恨發酵的結果。當仇恨遠去,泡沫隨之破裂,一切歸於寂靜。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復仇人物先後登場,伍子胥和越王勾踐,一個家仇,一個國恨。他們報仇的過程絕對是一個傳奇接着一個傳奇,他們的堅忍不拔和忍辱負重令人歎爲觀止,因而也就必然貢獻給我們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至今令我們感傷或者激勵着我們前行,譬如伍子胥的日暮途窮和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
伍子胥和伯嚭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對人物,一個忠臣,一個奸臣。可是,歷史的真實不要簡單用忠或者奸來定義。
伍子胥和伯嚭具有相似的身世,從深仇大恨的角度來說,伯嚭比伍子胥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伯宗到伯郤宛,從晉國到楚國,伯嚭的先輩已經連續三代冤死。對於伯嚭來說,或者對於每一個連續三代爲國盡忠卻慘遭橫死的人來說,除了報仇,還需要什麼?需要反思。當悲劇總是光臨同一家人的時候,如何適應這個世界就是這一家人最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