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第6/6頁)
賀照年唐映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達到現在的效果肯定有賭的成分,是風給她畫的那些畫出來又立刻銷燬掉的簡筆畫t,她充分領會了含義。
風畫的第一分鏡是一個簡易的雙縫干涉實驗。通過這幅圖,陶賽猜到了大概的方向。
關於雙縫干涉實驗,陶賽偶爾刷到過相關的科普短視頻,畢竟這是營銷號最熱衷的幾個題材之一,總是爲它蒙上一層恐怖離奇的面紗,以此博取流量。刷得多了,她自然也就囫圇吞棗地瞭解了個大概。
關於這一實驗的起源,要追溯到很早以前,人們一直好奇光到底是什麼,是波,還是粒子。到19世紀初,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問世,這是寫在中學教材裏的。托馬斯·楊的具體做法是將光源照射刻有兩條縫的木板,最後投影到木板後面的幕布上。如果光是粒子,沿直線傳播,則會隨機通過兩條縫的其中一條,並最後在幕布上形成有且僅有的兩條光斑。而如果光是波,在通過兩條縫隙時會發生干涉,就像一圈圈水波一樣,最終在幕布上形成更多的條紋。實驗的結果很明確,光在通過縫隙後,幕布上形成了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這是波的特性。
後來到20世紀,愛因斯坦、德布羅意等科學家通過光電效應證明光同樣是粒子,包括光子在內的其他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對這一結論,人們並不滿足於此,隨着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研製出可以一次只發射一粒電子的設備,電子可以模擬光子,於是科學家改進了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他們不再是往刻有雙縫的木板上照射一束光,而是發射一粒一粒光子通過雙縫。由於光子是一粒一粒發射的,按理說不應該發生干涉,幕布上應該只有兩條縫隙的投影。然而實驗的結果卻是,後面的幕布上依然出現了干涉條紋。沒有可以和光子發生干涉的對象卻發生了干涉現象,科學家只能得出一種解釋,那粒光子在通過雙縫時和自身發生了干涉。或者說,光子同時通過了兩條縫隙,併發生了干涉。
技術水平繼續更新,科學家再次改進雙縫干涉實驗,這一次科學家在刻有雙縫的木板前放置了觀測儀器,以便能準確觀測到光子通過雙縫時發生了什麼。實驗開始後,出現了科學家至今無法解釋的情況,當觀測儀器打開後,幕布上的干涉條紋消失了,呈現的是兩條縫隙的投影。而將觀測儀器關閉,繼續實驗,幕布上又變成了干涉條紋。這讓實驗人員毛骨茸然,彷彿光子擁有智慧一樣,實驗結果只取決於你觀測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