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邊小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說起艾草可謂歷史悠久,端午掛艾南北朝時便出現,在門口掛艾人禳毒的風俗。
在宋代,端午掛天師符,且以艾草、大蒜諸物縛成騎虎天師像,用以驅邪辟毒。
艾全草可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等功效,在歷代本草着作,例如《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中均有記載。
艾灸歷史悠久,三國時期曹翕撰寫的《曹氏灸方》便有記載,艾灸對人體體表或體內生長出的腫瘤等有特殊療效。
艾具有獨特的味道,會被加入傳統糕點中,其嫩芽及幼苗也可作菜蔬供人食用。
印泥中加入艾葉能改進傳統印泥的彈性和保溼性能,使印泥帶有芬芳氣味,兼具抑菌作用。
《詩·采葛》中說道“艾所以療疾。”
《孟子》:“求三年之艾也。”說明孟子那個時代艾作爲藥物,可內服外灸,很早就廣泛用於治病。
陸佃《埤雅》雲:“《博物志》曰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艾曰冰臺,其以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