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吸納人才。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
李世民深諳此道。
通過幾年來的南征北戰,天下的英雄豪傑已悉數入其彀中,包括享有時譽的衆多文人學士也陸續歸附了李世民。此刻的秦王麾下可謂精英薈萃、人才濟濟。李世民知道,如今雖然海內大抵平定,金戈鐵馬的征戰生涯也已告一段落,但是等待他的將是另一種更爲殘酷的戰爭。
那就是,秦王集團與東宮集團之間的政治博弈。
爲了迎接這場博弈,李世民決定把這些文人學士凝聚到自己身邊,將他們打造成一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團。
武德四年冬天,李世民在宮城西側開闢了一個文學館,遴選了十八位滿腹經綸的學者作爲自己的高級幕僚,號稱“十八學士”。其中的首席成員就是後來貞觀初年與房玄齡共掌朝政的一代名相、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杜如晦。
杜如晦是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人,世代官宦,曾祖父杜皎爲北周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祖父杜果官至隋工部尚書,封義興公,父親杜吒任隋昌州長史。杜如晦從小聰明穎悟,好談文史;大業年間,隋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深爲賞識,稱其“有應變之才,當爲棟樑之用”(《舊唐書·杜如晦傳》),隨即任其爲滏陽(今河北磁縣)縣尉。幾年後,天下漸亂,杜如晦知道自己在隋朝官場上已經不能有所作爲,遂棄官歸家。李淵父子攻克長安後,杜如晦投秦王麾下,任兵曹參軍,不久後被朝廷擢升爲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長史。
作爲秦王李世民的心腹謀臣,杜如晦表面上是被朝廷擢升外調,事實上是李淵有意剪除秦王日漸豐滿的羽翼。當時秦王府上的很多官屬被外放,不只是杜如晦一個,李世民爲此深爲憂慮。就在杜如晦即將赴任時,房玄齡及時地對李世民說:“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但是杜如晦此人聰明識達,乃王佐之才!大王若只願當一個藩王,誠然無所用之;若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深以爲然,隨即上奏李淵,終於把杜如晦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