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三國的權力流氓化 (第5/5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像馬甲同學這種錢送得多、關係硬或是考官看着順眼的人,考官會給一個稱呼“清官”(這個“清”字不作兩袖清風的意思),這意味着他今後會飛黃騰達;而其他的人則被稱爲“濁官”,得到了這個稱呼,這輩子基本上就可以像渾濁的爛泥一樣別指望會被糊上牆了。
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當然,我只是往簡單了說。
有人說相對漢代舉孝廉的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一種先進而又時髦的玩意兒。
舉孝廉是指在一個地方,按戶數比例每年會推選一些德才兼備的人進入後備幹部人才庫,能夠進入人才庫並不要求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必須具備清廉和孝順父母這兩項優點。當官職出現空缺的時候,國家就會從這些候補隊員裏面挑人去補缺。這樣一來,地方權力集團就逐漸把持了選官之權。誰掌握了選官之權,誰就掌握了規則,就掌握了規則帶來的利益之便。這樣就造成了世家豪強,地方勢力不斷做大做強並脫離中央控制的局面。所以東漢末年各州郡因平定黃巾起義而獲得募兵之權,最終紛紛割據,皇權對國家的控制力逐步喪失。
九品中正制的具體操作人員是由中央發聘書認可的,地方州郡沒有發證資格。拿到中央聘書的中正官就要向中央負責,這和漢朝末年地方士紳操縱的鄉里評議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九品中正制很好地解決了權力集團內部官員選拔機制的統一問題,將漢朝選官傳統和曹操的用人政策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到了魏晉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這時候大小中正官都是來自於各個州郡的士族,這些士族人員長期居於一地,彼此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網。那麼在評定品級時,會毫無爭議地將贊成票投向士族。這時候九品的劃分,已經完全打破了不管門第出身的遊戲規則。在這之後的三百年裏,權力系統內部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壟斷局面,九品中正制也隨之轉化爲士族豪門把持政治特權的保護性措施。
客觀地說,九品中正制的出發點是對路的,確實有“唯纔是舉”的意思在裏面,但由於中正官大多由握有特權的豪門大族人士擔任,於是品評的高低標準也就逐步轉向由家世背景來決定。也就是說,這個時期門閥世族將九品中正制玩弄於股掌。這幫人是權力系統內的常客,世代爲宦,幾乎通喫了所有的高位顯職。
在門閥勢力的不斷擠壓之下,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質的轉變:品評出來的人就等於拿到了官場入場券,而取得上品的人更可以在權力系統享受到VIP的待遇,高官厚祿,特權傍身。許多士人爲了能夠獲得一個高品位的評價,想盡辦法不擇手段。九品中正制就像是組織部門制設的人才儲備庫,爲龐大的權力機構運轉提供人力資源,這種制度優缺點並存,優點是讓權力系統能夠擁有一個龐大的人才信息庫,缺點是抬高了評價人才的門檻,將一部分民間社會的底層人員堵在了門外。
這樣一種風氣的盛行,導致整個權力系統裙帶關係糾結,官員光說不練。三百多年的魏晉南北朝,官家權力系統被活活攪拌成了一鍋爛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