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比誰都清醒的“政治瘋子” (第3/5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考慮了很長時間,朱棣決定以攻爲守,親自去一趟南京,摸摸對方的底細。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地方藩王在沒有得到皇帝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隨便離開自己藩地的。朱元璋在他的遺囑中曾經立下規矩:“諸王臨國中,無得至京。”就連朱元璋駕鶴西去時,藩王們也不能前去送行,只能在自己的封地盡孝舉哀。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正式改元,各地藩王以此爲由紛紛前往南京朝賀,朱棣也趁此機會隨行前往。燕王府的文武官員們百般勸阻,認爲燕王此去京師無異於狼入虎口。但朱棣還是一意孤行,當真是勇氣可嘉。
這一年的三月,朱棣來到皇城南京。朱允炆在奉天殿接見了他。叔侄二人相見,並無多少真情流露的唏噓感嘆。燕王朱棣依舊傲慢地站在大殿上,向端坐御座的侄皇帝拱手致敬,作爲君臣見面的禮節。雙方的寒暄也只是點到爲止。
朝中大臣無法接受朱棣這種藐視建文帝的做派。從燕王踏入皇城的第一步,這些人就橫豎看他不順眼。朱棣從洪武門進入皇城,以君王的威儀走過皇帝專用御道。他站在奉天殿上向建文帝拱手示意,不行叩拜之禮。這哪裏還有一點兒君臣之道?
監察御史曾鳳韶實在看不下去了,就上呈奏疏:“按照大明高皇帝祖訓規定,親王來朝在大殿之上要行君臣之禮,回到皇宮裏纔行長幼尊卑之禮。燕王目無君皇,違反祖制,如此下去,國將不國。爲嚴肅綱紀,臣奏請皇帝治燕王以‘大不敬’之罪。”
“大不敬”是封建制度下的“十惡”大罪之一。一旦罪名坐實,就要滿門抄斬。從朱棣南京覲見的整個過程來看,他的“大不敬”是板上釘釘的事,滿朝文武官員都可以站出來做目擊證人。以這個理由除掉燕王可謂名正言順。但建文帝並不這麼想,他在讀完曾鳳韶的彈劾奏疏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燕王是我的親叔叔,無須深究。”
既然建文帝不想借此機會除掉朱棣,那就只能再想別的辦法。戶部侍郎卓敬給皇帝朱允炆上了一道密奏,提醒建文帝不要放過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提議將燕王從他長期盤踞的北平調離,將其遷徙到南昌一帶。
密奏裏的原話是這樣的:“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夫北平者,強幹之地,金元所由興也,宜徙南昌以絕禍本。”就是說,燕王和先帝朱元璋很像,胸中韜略遠勝於他人。將此人放在北平這樣的龍興之地,就等於爲大明帝國埋下了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定時炸彈。
卓敬的密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說是一個一石三鳥之計。既可以避免以“大不敬”罪名整治燕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可以避免建文帝背上迫害皇叔的惡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消除燕王之患。就是這樣一個一石三鳥之計,還是沒有得到建文帝的支持。建文帝在看了密奏後,對卓敬說:“四叔燕王是朕的至親,我不能這麼做。”
卓敬還不死心,繼續規勸道:“陛下與燕王雖是叔侄關係,但是叔侄關係怎比得上父子關係。隋文帝楊堅與楊廣是父子關係。楊堅年老的時候,有人跟他說,您的皇太子楊廣在調戲你的愛妾。楊堅就動了殺楊廣的念頭,但他還沒有來得及動手,楊廣已經獲悉了這個信息,先下手爲強,將親生父親楊堅給殺了。父子關係尚且靠不住,更何況你們之間的叔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