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英雄:最後一根擎天柱的崩塌 (第5/9頁)
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山河震盪,風雨飄搖。在魏忠賢爲首的閹黨的彈劾下,袁崇煥被昏庸的天啓皇帝罷職,返回故鄉——廣東東莞水南村。心有不甘的袁崇煥在離開寧遠時,也只能徒喚無奈。這些年他所經歷的大劫難和大幸運真如過山車一般。這時的他不過四十歲左右,正值壯年,也是政治上趨於成熟的年齡。袁崇煥在一首詩裏深有感觸地寫道:“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侵寶刀頭。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爲封侯。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袁崇煥在回鄉途中,到了廣州,專門去了一趟光孝寺。身處佛地,他的思緒還是會不自主地回到剛剛脫離的戰爭場景,那遮天蔽日的血光和眼前的晨鐘暮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人世茫茫,既然選擇走上這條不歸路,也就無須再向菩薩低頭懺悔。
事後看來,袁崇煥配合皇太極搞出的那場休戰議和並不明智。可以說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開展的一場錯誤的活動。其直接結果是促成了袁崇煥的離任,也留下了日後被誣陷的隱患。等到他日後復出時,全國的戰略佈局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他的復遼計劃不僅難以實現,而且欲求守遼西、固山海也不可得了。
作爲天啓皇帝朱由校的繼任者,他的親弟弟崇禎皇帝在清除閹黨後,那些一度被魏忠賢逆黨排擠罷官的大臣又重新回到帝國權力場中,其中就包括袁崇煥。崇禎皇帝極爲認可袁崇煥的價值,也將其視爲撐起帝國大廈的最後一根擎天柱。袁崇煥被任命爲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十四日,崇禎皇帝在紫禁城第一次召見了袁崇煥。
君臣初次見面,崇禎皇帝直接問道:“女真跳梁十載,封疆淪陷。卿萬里赴召,有何方略?”
袁崇煥慨然道:“如果皇上給臣方便,五年之內,東患可平,全遼可復。”新君剛剛上位,就如此看重自己,這讓袁崇煥感到受寵若驚的同時,也讓他的內心有所膨脹。或許是因爲與生俱來的輕狂自傲,再加上寧遠、寧錦兩大戰役的勝利,讓他覺得戰無不勝的後金鐵騎也不過如此。
如此大鳴大放的話最易博得君王的歡心,崇禎皇帝也就信了袁崇煥的話,內閣輔臣們也大受鼓舞。其實袁崇煥這時候並沒有迷失於眼前的幻象,他爲此還專門上了一道奏摺。事後看來,這道奏摺就像是袁崇煥對自己下一步人生命運的預言。在奏摺中,他提出了自己經營遼東有可能遇到的困難。一是皇帝和朝中大臣對他不信任;二是敵人挑撥離間,散佈謠言。爲此,他提前聲明,軍隊中稀奇古怪之事很多,不可能事事都查究明白。他自知有一股蠻勁,幹事不依常規,要他一切都做得四平八穩,面面俱圓,幾乎是不可能的。崇禎幾乎滿足了他的一切要求。他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逼到命運的死角。
崇禎二年(1629年),漠南蒙古東部鬧饑荒,後金也遭遇了糧荒。明末氣候處於小冰河期,大旱幾乎連年不斷,赤地千里,川竭井涸,蝗災和瘟疫乘勢而起,幾乎席捲了整個帝國。
三月初,邊境各地流言四起,傳言蒙古人正在儲備南下的軍糧。翰林院編修陳仁錫正好巡視邊關,他急奏朝廷:喀喇沁蒙古部落一萬男丁,其中八千在寧遠關外運輸明軍軍糧,其中還有四百多後金的八旗男丁。崇禎皇帝大驚,他立刻下令嚴責薊州督師袁崇煥:“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籍寇資盜,豈容聽許?”
寧遠外邊有一個前屯衛,前屯衛附近有個南臺堡,袁崇煥在那裏跟蒙古人做起了糧食生意。崇禎皇帝要求立即中止賣軍糧給蒙古人的行爲,併爲他的行爲做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