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膺懲之師”,日本曾多次以這種名義動員軍隊。明治七年(1874年)向臺灣出兵,就聲稱不是要和清廷交戰,而是向殺死漂流到臺灣的日本人的土著興師問罪。公開爲對外戰爭進行動員,“壬午之變”的出兵是第一次。
代理陸軍相山縣有朋向東京及熊本兩地的鎮臺發出動員令,命令他們在福岡編成混合旅,並指令其他鎮臺待命。海軍命令“日進號”“天城號”“金剛號”三艦火速駛赴朝鮮,“磐城號”已盤駐在朝鮮海面。這支艦隊的司令官由東海鎮守府司令長官仁禮少將擔任。陸軍由西部監軍部長高島少將指揮,岡本大佐任參謀長,已經回國的花房公使又與高島少將一道搭乘工部省的“明治號”重返朝鮮。“明治號”到達仁川是8月12日午前十一時,“金剛號”三天前在這裏拋了錨。
8月20日袁世凱隨丁汝昌勘察登陸地點時,花房公使已經走進漢城的王宮,向朝鮮國王提出了強硬要求:派遣特使赴日本,以國書謝罪;嚴懲罪犯;撫卹被害者家屬,彌補損失;賠償出兵費;爲保護公使館,日本有權駐兵;擴大開港地方的權益;放寬旅行限制。這就是後來簽訂的《濟物浦條約》。
“日本以什麼姿態出兵呢?”丁汝昌朝前走,袁世凱跟在後面問道。
“軍人不應該管那類政治問題。”丁汝昌答道。
“是的……”
袁世凱嘴上這麼應着,心裏卻不以爲然,搖了搖頭。丁汝昌沒有看見他身後的年輕人的動作。
不瞭解政治狀況,就難以採取果斷的、臨機應變的軍事行動。
軍人更應當關心政治,袁世凱心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