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拒絕俄國,就當時的日本來說,頗需要一點兒勇氣。伊藤首相向俄國表示強硬態度的另一面,卻想借助英國做後盾。
英國的外交原則是防止俄國南下。因爲擔心俄國對朝鮮施加影響,所以,寧願讓清政府對朝鮮強化宗主權,只要清政府牢牢控制住朝鮮,俄國就無機可乘。
日本的力量擴張到朝鮮半島上來,對英國來說是件麻煩事。從利害關係上說,英國熱衷於支持清政府,牽制日本。它有香港、新加坡等基地,又有兵員充足的印度,隨時可以向遠東調兵。同俄國相比,英國佔上風。
按理說,英國是最可靠的,不知爲什麼,李鴻章卻依靠了俄國。這也許與他的性情本質有關。人們都稱他是親俄派頭領,甚至有些極端分子說他從俄國領到了一大筆盧布。
在近代中國要人的意識中,關於國防,有兩派。防止列強的侵略,固然都叫作國防,但是,把重點放在何處,卻有着不同的觀點。
鴉片戰爭以後,侵略者從大洋彼岸闖了進來,第一個就是英國。有些人主張充實海軍力量,在海邊將他們擊退,被稱爲“海防派”。
有些人認爲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並不可怕,英國和美國都是要做買賣,容易對付。與之相比,同中國的國境有那麼長距離接壤的俄國纔是危險的敵人。現在它不正在蠶食着中國嗎?持這種主張的人,被稱爲“塞防派”。
海防派認爲英國是主要敵人,塞防派認爲俄國是主要敵人,這兩大派別,成爲近代中國內部對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