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其後,李鴻章的淮軍平定了捻軍起義,身價越來越高。原來是私人軍隊的淮軍被編入國家的正規軍,但不用說,李鴻章色彩還是很濃厚。李鴻章身爲直隸總督,在天津揮舞那麼大的權勢,就是因爲有一支聽從他指揮的軍隊。他的發言,總是以武力爲背景的。
有些王公貴族和雖爲高官卻無武力背景的人們,都很妒忌他。如前所述,由於對西太后反感,隨之對她所信任的李鴻章也抱有敵意。
李鴻章的政敵非常多。
日本召開大本營御前會議的前一天——7月16日,在北京,皇帝的數名顧問——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成員,聚集一處,研究朝鮮問題。李鴻章沒有出席會議,他從天津發來的電報擺在會議桌上。
帝黨的李鴻藻和翁同龢當然是主戰論者,但他們是少數派。而王公大臣是多數派,認爲今年是西太后的六十大壽,無論如何也不要發生戰爭。避戰論者佔大多數,他們說:“我國同朝鮮的宗屬關係,哪怕是名義上的,如能維持下去,其餘的做一下讓步也就算了。”
主戰論者是李鴻章的政敵,而避戰論者也以不負責任的口吻批評說:“李鴻章怎麼把我國同日本的關係搞得這麼糟呢?”
“當日本提議共同承擔朝鮮的內政改革時,李鴻章爲什麼拒絕了?那時若接受了日本的提議,今天就不至於把局勢弄得這麼僵!”
其實,假如那時接受了日本的共同改革提案,那麼,這是事關“國體”的大事,不管誰是當事者,無疑都要遭到衆人的責難。
李鴻章對北京的會議情況做了估計,每個與會者的臉孔都在他頭腦裏盤旋,誰會說什麼話,他也能想象得出。
事情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