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2>1</h2>
朝鮮自古以來鄉黨意識就非常濃厚。在東學中,也有南接、北接之類的說法。“接”是什麼意思呢?東學在1878年設立了門徒集會之所,當時稱“接所”,就是教會。“接所”,簡稱爲“接”。南接,是指南方的教會;北接,是指北方的教會。南接就是全羅道,北接就是忠清道。開始時只是劃分地域之意,後來竟與路線鬥爭結合起來,名詞被賦予深刻的含義。
想把東學儘量限制在純宗教活動的組織範圍內,稱作“北接”;要把政治運動和軍事行動相結合,稱作“南接”。全羅道出身的人本應該都是南接,但其中也有人主張,東學是宗教團體,致力於大衆精神方面的教化就夠了,不要涉足政治。相反,本應該是北接的忠清道出身的人中也有人主張,東學鑽在宗教的貝殼裏實在可笑,如果有理想和抱負,就應當爲實現它而傾注一切努力,不惜擴大到政治領域,訴諸武力,積極地行動起來。
本來朝鮮人當中好激動的人居多,組成集團鬥爭,就更是一往直前。
如果是因爲地域鬧口角,那麼,雙方按照習慣,互相吐唾沫,狠狠罵上一頓,也就完了。可是,像東學這樣,在同一集團中路線不一致,問題就嚴重了。
就日本出兵之前的東學黨起義而論,因爲北接派領導人崔時亨對軍事行動消極,所以在忠清道南部缺乏號召力。這樣分散了力量,對朝鮮政府軍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的確,當時東學的舉兵有些不夠果斷,後來在內部也做過總結。
南接派領袖是全琫準。他面對日本出兵的新事態,越發堅定了信念。他早有預料,不做出抵抗的姿勢,敵人會毫不留情地長驅直入。敵人已經來到面前,能把自己鎖在祈禱的世界裏無動於衷嗎?全琫準積極地準備武裝起義。
然而,東學這一宗教團體的上層卻大都是北接系。南接的理論家們反覆地鼓動武裝鬥爭,但要使整個教團行動起來,是需要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