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旅順失陷以前,清廷已出現動搖。當日軍越過鴨綠江,開始佔領遼東各地時,恭親王奕訢就覺得不考慮講和不行了。
主戰派的翁同龢和李鴻藻陛見光緒帝,痛哭流涕,建言力戰。
恭親王心想:如果有希望獲勝,戰一下也未嘗不可,然而,明知無望取勝,還繼續戰下去,那隻會導致亡國。難道他們不怕亡國?
他是咸豐帝的弟弟,同咸豐帝一起長大,格外親近,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他幫助哥哥渡過難關。西太后是他的兄嫂。
西太后能掌握實權,應該說他的功勞最大。他擁戴年幼的同治帝,向企圖奪取實權的怡親王和鄭親王發動軍事政變,建立了西太后的攝政體制。但也正因爲如此,西太后總覺得他礙眼,漸漸疏遠他,終於在十年前把他攆下臺。
這次起用,可能是由於重新評價了他同外國辦交涉的實績。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同英、法兩國的交涉就全憑二十八歲的恭親王。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即外交部,就在那個時候。
從那以後,恭親王就成了清政府的外交代表。
事隔十年,西太后又把他抬上政治舞臺。恭親王明白她的用意。從前他曾統率過神機營,但現在他在軍界的影響幾乎等於零了。他所能做的,也只是發揮同英、法兩國辦外交的經驗而已。
恭親王號樂道主人,喜歡作詩。九月二十九日,他被起用爲總署大臣,成爲他創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