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胡惟庸身後十丈遠的地方,是大周的文武百官們,大家都懷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看着漢王受降,現在周軍武裝盡數解除,城池已經被人家控制,這些人已經成爲案板上的魚肉,要殺要刮隨便人家了。
在北漢軍兵臨城下之際,大臣們如同沒頭蒼蠅一般亂竄,有的擔心漢軍屠城,想趁機逃跑,有的想爲皇帝盡忠殉國,但是又狠不下那個心,彷徨無助之際,還是老宰相胡惟庸擔起了收拾爛攤子的重任,老人家四下發信,安撫聯絡,穩定了人心。
胡惟庸沒什麼出色的政績,但是卻安然穩坐大周宰輔位子長達二十五年,大周朝哪個官員不是經他手提拔起來的,可謂門生遍佈天下,老人家雖然退位,但是影響力極其廣泛深遠,他一言既出,誰敢不仔細琢磨掂量。
其實面對此危局,胡惟庸也是擔驚受怕,不知所以,關鍵時刻,一封來自城外的書信讓他徹底放心了。
這是故舊柳松坡寫來的信,信中並未提及勸降,只是說百姓何無辜,要跟着遭受兵災,又說漢王取得天下是大勢所趨,民心天意,不可違抗,作爲臣子,更應該明白重社稷,輕君王的道理。
柳松坡現在是南漢的首席文臣,聽說他女兒柳迎兒,就是那個曾經逃婚不願意當妃子的小丫頭,現在是漢王身邊的軍師呢,而且和漢王有那麼點不清不楚的關係,柳松坡一個國丈的位子是跑不了的,有這樣一位重量級的老同僚寫信過來,怎麼能讓胡惟庸不動心。
胡惟庸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對很多事情看得很透徹,自古來成王敗寇,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即便自己爲大周殉葬,將來在史書上未必會有好名聲,不如順應潮流,做個改朝換代的助力者。
老夫不想流芳千古,也不願遺臭萬年,在青史上有個小小的名字就行了,這是胡惟庸的心聲。
至於其他官員,人心惶惶之際,老宰相的話讓他們喫了一顆定心丸,只要咱們上下一力,保全京城獻給漢王,肯定能換來一個好前程,漢王仁義,素來不殺降,更是賞罰分明,咱們十幾萬人馬繳械投降,免了多少殺戮,光這一條就是大功一件了,還怕沒有賞賜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