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史上常有數十倍兵力圍攻堅固城池傷亡慘重而城不拔的戰例,加上現在戰爭影片攻城場面專業性不強,純粹的以雲梯蟻附攻城,攻方士兵一個個雲梯上紛紛掉落的情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有人認爲凡攻城戰必曠日持久而且傷亡要大於守方,還有過大半的可能拿不下城池。其實這些只不過是個別特例而已,歷史上絕大部分城池都是不費什麼勁就拿下來了。象秦將白起那樣,一次軍事行動拔城二、三座以上的大有人在。
首先分析一下特例產生的原因。首先是要有一座堅固的城池,一套完整的城池防禦體系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建設起來的,至少要三、五十年才能建設完成,而且建成之後要不斷加固完善和修補歲月和風雨帶來的破損。由於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大量築城,加之一座堅固的城池可以殘破卻很難被完全夷平,而且因此特例中的城池往往建成極早且經過了上百年的經營。比如讓諸葛亮飲恨的陳倉,是溝通四方的交通要道,遠在秦代之前就有建城,秦漢間有劉邦暗渡陳倉的典故,後經兩漢不斷經營,特別是東漢,把這裏作爲平羌的後方基地,漢末王國、韓遂圍攻此城,皇甫嵩奉命領兵救援,恃其城堅,在一旁束手觀戰長達八十餘日,待王國、韓遂傷亡慘重班師時,始銜尾追殺千餘里,斬首過萬!到三國時郝昭又以千餘士兵據城而守,諸葛亮數萬大軍糧盡而返。當然,不是每座城池都會修建成這種標準,國家財力有限,只會重點建設個別扼守交通要道的城池。至於其它小城,城牆都會有嚴格的高度和寬度限制,以防有人利用作亂。還有,破壞容易修復難,城池經一戰破損,也要數年時間才能完全修復,若期間遭遇再次攻城,則很危險。
其次,要有足夠數量的精銳士兵,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也不是越多越好,一是容納不下,二是消耗糧草不能持久。以《墨子》所言,城一丈十人守之。故陳倉小城,三千人足以守禦。若人手不足,城池再堅固也是紙糊一般。另外,城內還得留預備隊,以備救援和出擊。守者不出,出者不守。守城出擊是很重要的一環,經典守城戰例中屢見不鮮。戰爭中士氣是很重要的東西,軍隊士氣旺盛,怯者不退,軍隊士氣衰弱,勇者不進。守城作戰,敵強我弱且被敵圍困,士氣當然低落,若持久則越戰越弱,所以不時以軍隊出擊,取得小勝以振奮士氣和打擊敵人士氣。士兵素質當然不能差,太差,萬人守城只能當千人用,一衝就垮。
再次,軍械、糧草要充足。檑木、滾石、箭矢等都是消耗量巨大的東西,以檑木、滾石爲例,每天消耗以數千計。以箭矢則爲數萬計。沒有儲備數萬檑木、滾石和數百萬箭矢,而企圖依靠近戰殺敵,是難以守住城池的。這些東西都非一朝一夕難以齊備,而且國家總量有限,只有重要據點才能得到充足供應。糧草不用說,其它軍械的損耗也小得多,但也要齊備。
最次,要有外援。“無必救之城則無必守之城”,很好理解,必救的城池纔是重要的城池,不重要就不用守了。守城作戰,救援是很重要的一環,之前提到過士氣,外無救援則士氣低落,士兵覺得自己被拋棄了。若有救援,哪怕靠近的希望不大,但總給了士兵一個可以支撐下去的希望。攻城戰的失敗大多是因城不下而援軍將至,攻城軍腹背受敵而不得不退。如前述諸葛亮陳倉之戰,退兵就是因魏援軍將至。蒙古攻宋四十餘年,未有尺寸戰果,不僅僅是因爲宋軍以城池堅守,還有援軍雲集的因素。宋軍以各城池爲支撐,後方留有大量機動兵力,蒙軍圍城則發機動兵團救援,機動兵團至則守備兵團出,二者前後夾擊,大破蒙軍,屢試不爽,偏安四十多年。如無救援,即使是襄陽那樣的堅城,遲早也會被攻破。蒙金數次圍攻襄陽,都因援軍到來而被擊破或主動撤退,直到最後一次圍攻襄陽,數撥援軍野戰失利,蒙古軍圍攻襄陽足足圍攻了五年,終於被拿下。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攻城方因爲其它因素而撤圍是極少數。再堅固的城池,沒有援軍,被攻破只是時間問題。
另外,最重要的是還要有名將把守。特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名將的因素,名將在野戰都可以少勝多,更別提有堅固城池相助了。只是很多情況下,人們把守城的功勞歸功於城池堅固而不是名將應對得當。如郝昭,先是在幷州防禦匈奴十餘年,深諳守城之法,然後調至陳倉。諸葛亮以雲梯、衝車攻城,郝昭以火箭射雲梯,繩連石磨壓衝車。諸葛亮以井闌百尺射城中又以土丸填塹,郝昭於內築重牆。諸葛亮挖地道,又被郝昭截斷。兩年後,郝昭得溫疫,諸葛亮立即發兵再攻,陳倉堅城不足濾,唯濾郝昭也。
還有攻城作戰,電影場景中那種雲梯蟻附攻城只是最落後的手段,早就不用了。春秋時期,孫子著書,就言攻城有修櫓轒轀具等器械,將不勝其忿才蟻附攻之。可見蟻附在春秋時期就落後了,到宋朝連雲梯都改進了,類似現在飛機的登機梯一樣,也有輪子,只不過是人力在下推動,人隱其下以避矢石。攻城器械不詳細描述,《武經總要》有圖。攻城器械不便於行軍,往往在圍城後由隨軍工匠營就地伐木製作,攻城不下則燒械而走。
但凡攻城,傷亡最慘重的階段發生在城牆下和攀城過程中,接敵運動傷亡倒不是很大,敵弓弩手雖居高臨下,但我弓弩手數倍於敵,並非被動挨打。只有城牆下和攀城過程中,攻城士兵無還手之力,所以不少攻城器械都爲解決這一問題而生。再有就是藉助數量優勢的弓弩手壓制城牆上的敵軍行動。攻城戰最激烈的地段往往是城門和城門附近。城門的不管如何被加固也是絕對不如幾丈厚的城牆堅固的,作爲進攻者,通過城門投送兵力比翻越城牆投送兵力更快。作爲防守者,城牆被攻餡,事仍有可爲,而城門一旦被攻破,基本就無可挽回了。所以,城門附近既是進攻的重點又是防守的重點。
說了這麼多,覺得實在沒說什麼,實在是沒得什麼說。當作文章勉強湊合,書評嘛,能給人寫文章做參考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