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城的大小與好不好守無關,這點在南北朝時期已經被人論證。主要是兵力是否足夠的問題。大城需兵多,小城需兵少。很多大城比小城陷落快,往往是兵力不足,對大城來說不足,對小城來說多餘。同樣是三千人,守小城沒問題,守大城就不行,這就給人大城不好守的錯覺。
明代守北京,具體來說有幾層防線和兩條路線。一是遼西走廊路線,二是桑乾河谷路線。第一條路線,最外層是遼東,具體來說瀋陽的得失關係遼東的得失,遼西走廊上錦州,山海關等都是重要據點。第二條路線,最外層是大同盆地,其中大同的得失關係整個遼東的得失。然後是桑乾河谷沿線的宣府和內三關等。
明代守北京,兩翼爲遼東和宣(府)大(同)等重鎮,各自把守遼東和打通盆地,爲薊鎮屏障,而薊鎮又分別依託燕山山脈(山海關冷口等)和太行山山脈(內三關)防守,爲北京屏障,最後是京軍保衛的北京。如此層層設防,各鎮各有職守和分工。並不是說守北京就只守內外三關,其它地方
守洛陽的話,要守八關,面臨的問題是有限的士兵和物資的調派,處處把守反而分散力量,八關守不住,洛陽也守不住。一旦八關有一關被破,整個八關防禦體系就徹底崩潰,物資、士兵根本撤不出來,白白打了水漂
====
陳規有陳規的理由,但未免分析得不全面.他認爲,城太小,矢石交通指南邊攻城者的矢石能與北邊攻城者的矢石相遇,善守着也無能爲力.但其它條件都未能考慮,比如我所說的兵力問題.
象京城那樣的大城,一鼓而下的例子也很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是絕對.
就實戰形勢來說,由於城池所處的地理位置重要,往往關係者一個地域的得失和一條重要交通線的控制權,雙方都不可能視而不見,只有可能被迫放棄的.
城池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是天生的,不會因實戰形勢而改變.
城池的地理位置在春秋戰國時期大規模築城時就已經得到體現,其後幾千年山川地理沒有太大的變動,重要性也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