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且根據你三十一樓的說法“一是要考慮城自身在建築學上的堅固性,地理環境因素,除此之外,還要看別人能利用什麼方法進攻.”
城的堅固性是相對攻防手段來說的,按你的意思,兩座差不多的城,攻城者方法多的城池不堅固,攻城者手段少的城池堅固,那等於說是拿不同的標準(攻城方法)去衡量同一座城池是否堅固。這種變換標準的衡量方法是否客觀?
2但放在整個戰局中看,兄弟的觀點是:大多數應由實戰形勢決定,而不是由城池本身來決定,相當於支持城的大小與好不好守無關的說法
問題是實戰的形勢和地理關係相當密切,比如張巡守睢陽,不是實戰形勢使睢陽成爲兩淮門戶,而是睢陽本身就是兩淮門戶。
而且一城一地的得失往往又決定着實戰形勢的變化。比如陳倉一下,關中便爲魏蜀所共有。睢陽一下,兩淮爲戰火波及,整個平叛形勢都要受到影響。北京一下,燕山以南,真定常山以北盡爲敵有。蒙古圍攻襄陽,襄陽一下,南宋土崩瓦解。
這些地方本身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其對戰局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而地理位置幾千年不變。
(3)再進一步分析,放在整個戰局中看時,城的大小不同對戰局發展的影響必然有密切的關係,攻防雙方不可能對城的大小視而不見,這樣又不能支持城的大小與好不好守無關的說法.
儘管守方重視大城,但大城卻未必堅固,因爲大城所需力量多,幾萬兵力也未必足夠。儘管守方不重視小城,但小城所需力量少,幾千兵力就叫充足。比如陳規所說的太原壽陽,太原大而壽陽小,儘管太原比壽陽更受重視,但太原兵多卻沒守住而壽陽兵少卻守住了。可見,防守力量的充足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