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射禮的性質是什麼?有學者認爲,射禮‘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也有學者見古代國學、鄉學中有教射的科目,認爲是軍事教育。其實並非如此。
上古社會素樸無華,射事屬於男子。所以,男孩出生之初,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弓箭射天地和四方,希冀他將來成爲一名志在天地四方的男子漢。
高超的射藝,原本是勇力與技巧相結合的技藝。例如,養由基百步穿楊,孟子說,‘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萬章下》),能射出百步之遠,是勇力過人的表現;而能射穿百步之外的楊樹葉,就不僅僅是勇力所能達到的了,還必須有技巧。
春秋時期,人們注重射手的力量和準確性,《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潘黨與養由基將七副盔甲疊在一起,居然能一箭射穿。古代的箭靶一般用獸皮製作,故簡稱‘皮‘。以較量射中、射穿爲目的的比賽,稱爲‘主皮之射‘。孔子對這種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力量的比賽很不以爲然,認爲違背了‘古之道‘,他說:‘射不主皮,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他認爲,能否射中‘皮‘,取決於射手的體能,不值得看重;所當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養,這是一種‘飾之以禮樂‘(《射義》)、寓教於射的活動,與軍事訓練有本質區別。
作者: 溪山琴況 2005-8-11 20:09 回覆此發言
60回覆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儒家認爲,要想射中目標,必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射義》)。正如我們在前面所介紹的,儒家的禮樂思想的主旨,是強調用樂來引導心志的中正、用禮來規範形體的正直。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與禮樂的結合點,在保留比射的形式的同時,重塑了射禮的靈魂。射手的一步一式都必須體現禮樂之道,‘進退周還必中禮‘(《射義》)。四肢發達、勇力無比而不知禮義者,在射禮中將無所措手足。
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記載,行鄉射禮時,鄉大夫要向圍觀的衆庶徵詢對射手錶現的評價。評價的項目有五條:‘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第一番射,不計成績,只要求容體合於禮,所以說是‘容‘。第二番射,屬於正式的比射,射中箭靶才能計算成績,所以說是‘主皮‘。第三番射,射手不僅要容體合於禮,而且要按照樂節發射,所以說是‘和容‘;由於射姿與樂節相配合,所以又說是‘興舞‘。在鄉射禮的評價體系中,所注重的是‘和‘與‘容‘。漢儒馬融將‘和‘解釋爲‘志體和‘,就是心志與體態相和,頗得其旨。‘和容‘射禮的最高境界,是射手深層修養的外現。儒家的射禮,實際上是逐步誘導射手學習禮樂、使心志與形體都合於‘德‘的教化過程。
三、‘發而不中,反求諸己‘
儒家將往昔的田獵之射,提升爲富有哲理的普遍之道,內涵十分豐富,其主題之一,就是把射禮作爲正心修身、反躬自省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