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6000年,在古長江口在丹徒和廣陵之間,包括東陵亭在內,還是一片茫茫的海域。
由於江水每年攜帶四億多噸的泥沙入海,使得入海口流速減慢。加之受海潮頂託,泥沙不斷沉澱,先後在淺灘處出現了沙墩、沙洲,並逐漸在江水北岸形成了一條長達百里的沙嘴。
又過了一千多年,淺灘變成了一塊四面環水的陸地。
時新石器時代,人馬開始在這裏繁衍生息。至公元前兩千年前後,淺灘沙洲連爲一體,史稱揚泰沙岸。與此同時,在江北的合成風與海浪推沙的最用下,北部淮水入海口也出現了沙嘴現象。並由此向南,形成了一條弧形沙堤。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淮河以南的岸外沙堤,與江水北岸的沙岸合攏,把原先的大海灣,封閉成爲一個與外海分隔開的巨大瀉湖。
最終,造就了海陵。
海陵之名,源於大海之陵的意思。
也就是後世的江蘇省泰州市,至今泰州市,還有一個區縣,名爲海陵。
海陵縣,也是廣陵縣東部的第二座城市。所謂的東部督郵曹掾,其治下不過三縣,分別是射陽,鹽瀆和海陵。三縣的人口都不太多,其中鹽瀆造冊人口不足兩萬;射陽也僅止四萬出頭。
相比之下,海陵甚至比鹽瀆的人口還少,只有一萬三千餘人。
鹽瀆,昔日漢室鹽場,如今已經廢置;而海陵當年則是以鹽瀆中轉站的意義而存在,負責勾連江水南北的鹽運。不過時至今日,也已經失去了原來的作用,成了一處被人遺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