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沒事,我跟周糧商講過,過了年去長沙聯繫買米了,”王賢輕聲道:“原先講‘蘇湖熟、天下足’,但現在江浙一帶越來越多的農田改種棉桑了,日後都得從湖廣、江西那邊買糧食喫,怕要改爲‘湖廣熟、天下足’了’。”
“你小子,”對王賢超人的見識,司馬求已經見怪不怪了:“我在京師才聽戶部人說過同樣的話,來浙江後,你還是第一個這樣說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王賢淡淡一笑,不帶煙火氣的將兩張紙片遞到司馬求手中。
司馬求掃一眼,見是兩張田契,一張是魏知縣老家江西建昌的,載明水田八十畝,另一張是他老家無錫的,載明水田二十畝。兩張田契上把畝數、塊數、界樁連屬情況記載得詳細明白,前一張田主欄下填的名字是魏源,後一張則是司馬求。
司馬求知道,這是他和魏知縣這一年的常例。因爲知縣大人坐臥起居節儉樸素,一副清廉做派。王賢便給他在老家買成了地,正深得士大夫進而兩袖清風、退則優哉遊哉的意趣。
至於司馬先生,自然也有束脩外的進項了。王賢能扶搖直上,也多虧了司馬求,便替他在無錫也買了份田。一畝水田差不多要十五兩銀子,二十畝就是三百兩銀子,把個司馬先生樂得合不攏嘴。怪不得人家說,當師爺的都是‘來時蕭索去時豐’,自己本以爲攤上個二桿子,要跟他喝西北風呢,想不到才一年不到就成小地主了。
司馬先生是沒見過錢的,抱着一張田契看了又看,才小心翼翼收入懷中,感激的看着王賢道:“真是多謝兄弟了。”
‘咳咳……’王賢這個暈啊,錢帛的面子就是大啊,方纔還叫自己‘賢侄’來着,“先生不必謝我,這是衙門的常例,在下知道大老爺清廉,已經比陳知縣時縮減了一半。”
王賢此言不虛,後世都說明朝官員的俸祿奇低,故而官員收入不如宋朝雲雲,這是典型的胡說八道。因爲明朝的地方官,從來不靠那點微薄的俸祿過日子,他們靠的是常例。
哪怕是後來著名的清官海瑞,在當知縣時,也會從官府的各項收入中抽取提成,一年有白銀兩千兩以上的收入。因爲衙門裏所有非編制人員,都是他來發工資,還有各種迎來送往……沒有這筆超過官俸百倍的收入,他根本無法運轉整個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