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科舉,看似是一考定終身,但實際上,遠不單單是一場考試那麼簡單。想獲得更高的錄取率,想取得更高的名次,在考試之前一年,甚至數年,就必須開始行動起來。
陳恪和宋端平他們出川遊歷,拜謁高人名士,又何嘗沒有此中打算呢?如今他們已經是當今文壇盟主、翰林學士歐陽修的門生,自然不需要再費力氣拜謁,只要專心讀書便可以。
陳恪這次回川,一是給小妹定心、二是讓自己收心,三是辦理‘寄應開封府’的手續,四是搬家……
所謂‘寄應’,用後世的話說,便是……高考移民。宋代科舉,分三級,解試、貢試和殿試,其中前一級是後一級的基礎,所以理論上說,只有通過了在本路舉行的解試,纔有資格到汴京,去參加下一級的貢試。
比如,蜀中的舉子,都要到成都參加發解試。但這就牽扯到‘解額’的問題……所謂‘解額’,就是錄取人數……地方各州的解額是固定的,所以,大宋的貢試參加人數,總是固定的。
但大宋重視文教,爲了鼓勵百姓讀書,真宗皇帝還親自做過廣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已經深入民心,因此讀書人的數量連年激增,發解的名額卻從不增加,這就導致了發解試時,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殘酷競爭。
一旦過去了,雖然不說是康莊大道,但四取一的貢試,足以讓人幸福到流淚了。
雖然按規定,生員必須在本州本貫應試,但朝廷也有條件的允許在別處應試……比如在京的官員,原籍離京兩千裏,允許其子弟‘寄應開封府’;又如鄉里遐遠、久住京師者,許於國子監附學,在京城參加考試。
在京城考試有什麼好處呢?想想後世就知道了。而宋代對京城的政策傾斜,甚至還要超過後世。比如在汴京城內,同時會舉行三場發解考試……國子監發解試、開封府鄉試、以及別頭試。
三種考試針對不同人羣……前者是爲在國立大學唸書的監生準備;二者是爲開封府的土著市民準備;三者是爲那些未經科舉得官,又想參加科舉者,以及權貴子弟準備。加在一起,其錄取率要遠高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