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誇張的說,北宋滅亡,一半原因是被黃河玩死的。
在宋以前,從漢至唐,黃河處在長時間的‘安流期’,基本未有大規模的水患發生,黃河流域的百姓,亦享黃河之利、多於受黃河之害。
然而自宋季以來,黃河一反先前之態,從溫柔的母親河,變成了暴虐的黃龍,從建隆元年第一次決口開始,幾乎一年決、甚至數年一決,以至於如果哪年黃河沒有氾濫,史官必定會寫下‘是年河寧’這樣,充滿慶幸之感的記錄。
黃河每次決堤氾濫,不僅會給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災難,每次抗洪搶險,還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如果能這樣年復一年應付過去,也行。無非就是國家喫力點、百姓痛苦點麼,反正近百年來年復一年,大家都習慣。
但要命的是,這種消極的修修補補,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在消極的湊合,等到一定程度,湊合不下去了——就會發生恐怖的改道。
宋朝是不幸的,它要爲漢唐五代以來,中華民族對黃河中上游的過度破壞埋單。當今官家趙禎更是不幸,他要爲開國以來的得過且過埋單。
景佑元年,京東的橫隴段決口,決堤而出的洪水席捲人畜,漫過大名府地界,再折向北流,朝廷全力搶修堤壩,可仍然無濟於事,只好任其改道。從此之後,中原大地上河患頻生,近八十餘年裏,再也不得安寧……
而這只是個開始。十四年後,慶曆八年六月六,一個吉利的日子。黃河又在澶州府商胡決堤,決口寬近一里,濁浪排空黃水滔天,橫漫中原北部。
這兩次之後,黃河徹底改道了,它的河水改向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橫貫河北平原,匯入御河,再經界河入海。
這種級別的災難,只需要再來個一兩次,就可滅亡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