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滿韃對火器歷來注重,當年老奴被紅衣大炮傷死後,韃子就成了紅衣大炮控,千方百計想仿製。後來在海邊撿到一門紅衣大炮,中了五百萬。之後遼東三礦徒降了韃子,也就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三人轄下可都是精銳的火器部隊,特別是受過葡萄牙人培訓,懂得使用紅衣大炮的炮兵,給黃臺吉又送去了一個五億元大獎。
認真說來,滿韃確實是騎射起家,但他們是靠火器發家!滿韃竊占華夏之後,別說紅衣大炮,弗朗機炮都不讓綠營用,就只准綠營用什麼虎蹲炮、劈山炮、奇炮這類幾十百來斤的小炮。這本是朝廷知而不宣的潛規則,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太原總兵金國正這個傻大膽,向兵部上題本請造子母炮,也就是弗朗機炮。不知道兵部出於什麼心理,居然允准,然後向康熙呈報,才逼得康熙不得不把潛規則變成明規則,非常嚴厲地強調說“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請造子母炮。朕俱不許,此事不準行。”【1】
火炮不談,就說火槍,有清一代,直到鴉片戰爭,綿延二百年,清軍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都一直用火繩槍,原因也很簡單。當年康熙在雅克薩對俄羅斯,在西北對噶爾丹,都喫足了燧發槍的苦頭,甚至自己的舅舅,指揮炮隊的佟國綱都被打死。對這火槍的厲害,就跟紅衣大炮一樣,認識透骨入髓,後來乾隆徵緬甸,更在燧發槍上栽了大跟頭,但即使如此,依然沒有去改進過火槍。
清初幾個皇帝不是把火槍當作弱者之械,恰恰相反,一直都當作軍國利器來看。火槍的技術發展,至少皇帝是清楚地看在眼裏,就看康熙收藏在自家皇宮那各式各樣的火槍就很直觀,傻子都能明白蕭勝之前說的道理。
就因爲知道這火槍的厲害,纔要堅決遏制它的發展。火繩槍早就廣爲應用,滿清立國之後要再禁用,很不現實。幸好這東西缺陷太多,只勉強湊合能用,鎮壓沒有火器的作亂草民足夠。燧發槍就不一樣了,它可是古代軍隊和近代軍隊的分野線,由它而起,再加上刺刀的話,就是全面的軍事變革【2】。韃子多半是看不到這點,但他們能看到,如果放縱火槍發展,就會面臨一個非常恐怖的現實,那就是一槍在手,人人皆可爲兵……
滿人不過百萬,漢人可是億萬。八旗兵的數字,歷代皇帝都祕而不宣,二十萬是後世的推測,而這二十萬裏,純正的“滿洲八旗”不過五六萬,漢人每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他們。大炮是戰略武器,可以握在手裏,可火槍卻是普遍裝備的,漢人兵丁握在手裏的武器越先進,他們滿人就越危險。
清初這幾個韃子皇帝很清醒,這個認識非常準確,在文治之外的這軍事上,他們也很下了工夫。爲了從根子上禁絕這種威脅,韃子朝廷連八旗的火器營也沒用上燧發槍。輿論和軍制自然也得配合這個政策,宣揚騎射的牛掰,火槍的不堪,打壓精於火槍的人才。這就是蕭勝鬱郁不得志的原因,也是他總覺得皇帝和朝廷不重視火槍的錯覺來源。【3】
但李肆還沒傻到直白地來說這些話,想的也不是辯倒蕭勝,而是拉近兩人的關係。眼下正是給這傢伙埋下一顆種子的好機會,他的經歷,他的命運,還有從他話裏聽出的不甘,被壓抑的熱血,一切都表明,他就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叛逆溫牀。
李肆緩緩說道:“蕭大哥,我跟你說個小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