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地中海與英華無關,英華在這裏找不到盟友,東端是強敵奧斯曼土耳其,西端又是最恨英華的歐洲國家法蘭西。南岸還是如雜草一般割不盡的北非海盜,就算蘇伊士運河通了,英華也握不住這條航路的後半段,就如好望角航路一樣。
“沒有基礎,確實沒辦法啊。”
李克銘重新審視自己這支艦隊在歐羅巴的作用,他沮喪地發現,在這盤棋局裏,他的艦隊除了充當不列顛的棋子外,很難走出自己的步子。
“都督,那個阿卜杜拉說,米斯爾(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還能通到尼羅河時,有不少阿拉伯商人從紅海而來,載運絲綢瓷器販賣到地中海。後來奧斯曼人統治了地中海南岸,而且亞歷山大港與尼羅河的運河也斷了,這條商路才中斷的,阿卜杜拉的祖輩就是這條商路的中間商。”
胡英傑的報告引起了李克銘的注意,英華規劃蘇伊士運河還只是個概念,連詳細一些的草案都沒有。大致設想是自蘇伊士北上,在疏浚埃及的古運河基礎上開鑿一條新運河。不僅工程量巨大,而且還沒有可靠的環境保障。
埃及還在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而奧斯曼帝國保守封閉,以阻斷絲綢之路爲國策,絕不可能允許東西方在它的腰眼下開闢新航路。因此英華的構想還得建立在跟奧斯曼人來場大決戰的基礎上,可行性實在太低。
如果能找到柔和的切入點,那麼這項工程也不是空中樓閣了。
如果能靠現有地理條件,開拓一條陸海兼有的貿易路線,比如說以蘇伊士爲起點,陸路通向開羅,再沿水路經亞歷山大港入地中海,這樣的路線,既不會大興土木,又足以讓埃及當地人分潤到貿易利益,讓當地人能頂住奧斯曼人的壓力,這未嘗不是一條可行的陰攻之策。
李克銘的想法漸漸成形,“亞歷山大港?據說是歐羅巴上一代文明,馬其頓王國的國王,在華夏戰國年代,向東攻滅波斯,征服埃及和天竺,然後以他爲名建的港口?”
胡英傑顯然作了準備工作,攤開地圖,指住地中海東端南岸的一個小點:“那裏現在差不多已經荒廢了,幾乎就是個小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