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
關中平原又一次進入了收獲的夏季,到處是黃澄澄的麥田,一眼望不見邊際,田野裏到處是忙碌收割的百姓,隨處可聽見喜悅的笑聲,去年關中遭了旱災,小麥減產了四成,碎葉戰役後幾乎造成了糧荒,鬥米曾漲到三百五十文,全仗從淮南運來的三百萬石米才解了燃眉之急,而今天卻是一個豐收年,一直到小麥收割的前夜都沒有出現災難,整個關中平原上一片歡騰,從六月中旬開始,關中平原甚至整個大唐都進入了麥收季節,在麥收結束後,淮北全境以及關中、河東、隴右等部分上田開始種植水稻,而中田和下田則種一季豆子,而淮水以南的糧食產區則全部種植雙季稻,也正好在此時收割早稻。
儘管朝廷一直在鼓勵工商業發展,但農業始終是立國之本,民以食爲天,這已經牢牢的銘刻在每一個百姓的官員的心中,每年六月是大唐官員們最忙碌的日子,上至皇帝,下至九品主簿,每一個官員都必須出現在田間稻埂,他們戴着草帽,手執鐮刀,揮汗如雨地和百姓們一起收割,這是盛世皇朝時的常景。
長安城東郊至新豐縣的沿途,這裏靠近渭河,自古就是關中的豐腴之地所在,原本分佈着大大小小一千多個農莊,絕大部分都是皇親權貴的私產,但隨著大治元年的皇室大清洗和大治四年開始的廢奴令,農莊大部分都消失了,現在僅剩不足百個農莊,絕大部分都是大家族世襲的永業田,而更多的土地被分給農民成爲了他們的私產,每戶授田十五畝至二十畝不等,軍功和官吏除外,他們向朝廷繳納二十稅一的賦稅,其他的收入都歸自己,朝廷並且正式發佈了聖旨,授田標準和納稅標準將五十年不變,這無疑給天下百姓喫下了定心丸。
而精明的人家立刻發現了其中的奧祕,無論每戶人口多寡,皆以同一標準授田,這樣一來,小戶化和多生子女便蔚然成風,這恰恰也是朝廷所希望的事情,希望在五十年內大唐人口和耕地能恢復到天寶初年五千萬人的水平。
一大早,張煥便率領百官來到長安東郊幫助百姓收割麥子,他頭戴斗笠,腳穿厚底布鞋,一身短衣打扮,手握一把鐮刀,和百姓們一起收割麥子,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割麥,從在武威、在隴右開始,他便年年帶領官員參加夏收,已經成爲定例,官員們能否參加麥收也並不是強迫,願來則來,不願也不勉強,但這卻是官員考覈體系中四善的最重要一善:德義有聞。
參加麥收未必就一定能得到德義有聞,但不參加麥收或者僅做做樣子是絕對得不到德義有聞一評,每年都有監察御史赴各地調查地方官情況,他們一不問官員,二不進衙門,就在田間地頭詢問普通百姓,另外還有監察室的祕密報告,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會容忍貪官污吏和懶惰的官員,故麥收時,幾乎所有的大唐官員都出動了,和百姓們一樣在田間勞作。
“陛下,歇一會兒吧!”韓滉站起身,擦了一把汗笑道。
張煥笑着點了點頭,“好吧!就歇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