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可長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陣雨不住的從天空落下,透過短小的屋檐打在林德爾的身上。
這時的林德爾只有10歲,他被罰站在寄宿制學校的屋外進行反省。
寄宿制學校內與林德爾相同年齡的學生比比皆是,唯一不同的可能是他們大都擁有家庭。但林德爾卻沒有,從他擁有認知能力開始就不斷的從一戶人家搬到另一戶人家,而所迎接他的則大都是冷酷的白眼。
同樣是孤兒,林德爾的童年卻完全沒有伊娃來的“幸福”,怎麼說呢,至少後者還的確碰到過一些真心疼她的家庭。然而前者所遭受的則大都是排擠和譏笑。林德爾有一個罪犯父親以及不知道身份的母親,他名義上是被其父親所監護,而他的父親卻經常被警察所“監護”。所以年幼的林德爾當然不可能在這麼小的年齡就自己一個人生活,故而就被託付給各種人家,直至最後,當其父親因一大票被徹底監禁時,他終於流離失所了。
礙於聯邦的法律,像林德爾這樣情況的孩子始終是很難死的,畢竟日子再怎麼不好過,社會福利還是能提供一頓飽飯的。故而七轉八折,也被他混進了一所寄宿制學校開始了“無法想象”的學習生涯。
寄宿制學校始終不想是收容所,雖然比起收容所其無論是從教育還是生活質量上都有普遍提高,但它畢竟是學校。是學校就要面對學生,面對學生的家長。畢竟那些孩子纔是學校開辦下去的希望,而林德爾只是偶然插進來的一個特例。
他沒有父母,從而沒有經濟來源,喫住不說,至少穿着和個人生活方面就要差上很多。我們說聯邦總是希望在全世界標榜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然而事實上,從其公民的小時候或者一些在社會中難以發現的角落裏,歧視、不平、欺辱時刻都在發生。
收容所也好,寄宿制學校也罷,沒有任何區別。
當幼年的林德爾和同齡人發生爭執時,無論有理沒理,喫虧的多數是他。因爲他沒有能夠依靠的人,而老師也只是象徵性的勸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