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握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二
想不到,1982年元月,畢業分配,我被分到“合肥分院”。一個學文科、當語文老師的,還真與“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拿到派遣證,我很興奮,頭腦裏想象着、憧憬着,作爲中科院駐皖單位,這合肥分院該有幾棟像樣的樓,一個大院,圍牆大門,特別是要有一塊標示單位名稱的牌子吧!然而,來到島上,並沒有看到這些。東西長約三四里的狹長半島,只有稀稀落落、拉得很開的四棟大樓,都很舊了,總算各有特色:“一號樓高,二號樓長,三號樓土,四號樓洋。”新來乍到的一聽就能記住,因爲既真切,又形象,確實像那麼回事。除了這四棟主樓外,像樣一點的還有二號樓北的“服務樓”,其實是供人臨時住宿的招待所。我要找我服務的單位——子弟學校,原來只是服務樓後的四棟四層黃磚樓之一。前兩棟與右後的叫“和尚樓”(單身宿舍),開始我聽成了“扶桑樓”,覺得頗爲雅奇,後經解釋,不覺莞爾。左後的那棟是學校,建築結構與“和尚樓”完全一樣。兩頭的小房間是辦公室,中間四層八個教室就是當時的中學部。東面不遠處,有滿是腳手架的建築工地,高度與這邊的四層樓差不多了,據說是正在建設的新教學樓。其時小學、幼兒園在二號樓左前的兩排平房內,下半年新教學樓建成啓用,中學就可搬進新樓,黃磚樓給小學,學校就可以有一個完整統一的校園了。
後來的情況與預期完全吻合。我在黃磚樓裏上班一學期,九月初新學期開學,中學部就整體搬進新建的教學樓,小學部也搬入原先的中學黃磚樓。自此以後,學校的校園終於固定下來了。不過拉圍牆,建校門,掛上校牌還是多年以後的事。
三
當時,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已有4年了,但合肥分院所在的“董鋪島”還是百廢待興。最大的問題是交通不便。好在我上班後住上了服務樓招待所,不久就搬進了“和尚樓”。平時工作繁忙,很少進城,並不感到有太多麻煩。相反,熟悉島上環境後,我更愛上了這個地方。我瞭解到,島上有安光所、等離子體所、固體所等多個科研單位,當時科學家、研究人員正從BJ、瀋陽、西安、四川等地向這裏雲集,是一個藏龍臥虎,大有發展潛力的科研基地。特別是我教初二語文時,一篇題爲《哥白尼》的課文,讓我產生了美好的聯想:作者介紹哥白尼18歲來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波蘭舊都克拉科夫,並進入科學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克拉科夫大學學術氣氛非常濃厚,許多傑出的科學家都在這兒工作;這樣的環境,對哥白尼後來成長爲劃時代的偉大科學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這個小島,未來發展好了,也許會變成“克拉科夫”那樣的科學文化中心,造就哥白尼那樣的傑出人才吧!
隨着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向經濟建設的轉移,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家實力不斷增強,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我目睹島上面貌的巨大變化:推土築壩,蜀山湖大橋建成,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到HF市的市內交通,而且爲小島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園區規劃調整建設,中島路(創新大道)貫通,新建智能所大樓,再以湖濱樓巧妙點綴,島上環境變得優雅了。世紀之交,全島整合爲一體,原先的科研辦公大樓裝修改造,面貌一新。物質科學研究院,定位更爲精準;時任總書記爲“科學島”題字,強化了科學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