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地飛行的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玩意兒,可是個寶貝啊,名叫火炕,算是個歷史悠久的寢具了。”李昊白緩緩啓齒,眉宇間流露出幾分得意與自豪之色,“你們可知道,這火炕的淵源,得追溯到那春秋戰國時期去。咱們朔燕的先民們,早就懂得利用這火炕來抵擋嚴寒了。”
衆人聽得如墜雲裏霧裏,卻又忍不住連連點頭,以示讚歎。
李昊白所言,卻非虛妄之談。《新唐書·高麗傳》中確有記載:“(其人)冬月皆作長炕,下燃溫火”。可見在那個時候,隋唐的英勇將士們遠征遼東,便已經見識過高句麗百姓家中那類似大炕的設施了。
然而,這火炕的起源之早,卻遠超《新唐書》所記載的歷史。就說近來吧,那些考古學家們在河北保定市徐水縣東黑山村的東黑山遺址中,便發現了火炕的古老蹤跡。那遺址歷經戰國、兩漢、唐宋直至明清,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真可謂是浩如煙海、豐富至極。
而東黑山遺址中出土的火炕,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早、中期。相較之下,《新唐書》的記載可就要晚上將近一千年了。這足以彰顯出咱們老祖宗們的無窮智慧與勤勞精神。在面對那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時,他們雖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但在謀求生存與保暖之道上,卻是一代又一代人絞盡腦汁、不懈努力。
只可惜啊,古代車馬緩慢,各地百姓之間的經驗交流並不頻繁。許多民俗風情,往往只有在逃荒或朝廷主持下的人口遷徙中,才得以在異地生根發芽。就如那如今遍佈華南地區的客家人吧,他們的祖先,多半是在西晉八王之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狂潮中,從中原一路向南逃難而來的百姓。他們至今仍保留着極具特色的飲食習慣、民風民俗以及以祭祖爲核心的獨特信仰體系。
而這火炕,雖說出現得極早,但要論及廣泛普及嘛,那還得追溯到明清時期了。
說起這李昊白,跟前世那位清心寡慾、如同苦行僧一般的他可真是天壤之別。這一世穿越而來的李子涵可是個信奉“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者呢!他不僅心胸開闊、豁達樂觀,更是個行動力十足的人兒。想當年在東北求學的那段日子裏,正值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之際,他卻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大興安嶺東端黑河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