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硯少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根據不同的需求,三名外接手和一名近端鋒的排列位置各不相同。
最古老的版本,四名接球球員都與進攻鋒線站在同一條橫線上;而後漸漸演變出變化版本,四名接球球員根據不同需求,位列到四分衛和跑衛構成的縱線上,用以迷惑對手。
在現代橄欖球之中,全衛漸漸消失,所以“I”陣型之中,四分衛身後的跑衛也只剩下一名。
正如陸恪此時的進攻陣型一般:
五名進攻鋒線一字排開,左右兩側更是一名外接手,再延伸出去之外,左邊一名外接手、右邊一名近端鋒,基本與進攻鋒線平行,但稍稍落後半步;陸恪緊緊地貼在中鋒身後,準備接球;跑衛則站在陸恪身後六碼的位置。
三種基本陣型的戰術策略相對有側重點,I陣型,四分衛緊貼中鋒,如此戰術主要以跑球爲主;手槍陣型,四分衛與中鋒間隔三碼,如此戰術可以花樣組合;散彈槍陣型,四分衛與中鋒距離六到七碼,整個戰術以傳球爲主。
當然,這僅僅只是傳統基本戰術的側重而已,I陣型利於跑衛衝刺、持球、突破,而散彈槍陣型則利於四分衛觀察、判斷、傳球。但,散彈槍陣型之中選擇跑球,又或者是I陣型之中選擇傳球,出人意料的舉動,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陸恪擺出了I陣型,再加上馬庫斯擔任跑衛,擺出了一副強力衝球的姿態;但牛仔隊卻根本不爲所動,依舊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密集防守陣型。
開球之後,陸恪迅速後撤步,按照教練組的安排,將橄欖球交給了馬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