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風雲兒織田信長 (第1/2頁)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5世紀到17世紀初,日本曾經陷入150年的內亂,而這樣一個亂世是被稱爲“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終結的。不過他們三人並不是一起平定亂世,而是先由信長奠定基礎,秀吉再繼承信長的霸業統一日本,最後家康接手政權並一直傳了下去。江戶時代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織田搗米,豐臣做餅,德川坐享其成。”這很貼切地說明了三人平定亂世的責任與角色,所以要講日本的戰國史一般繞不開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出生在今天的名古屋,他在成爲家族領導人之後成功擊退了外敵,得到了家臣[1]們的一致擁護。幾年後,流亡在外的將軍家繼承人足利義昭找到了信長,希望信長能以武力護送他返回京都當將軍,對信長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信長率軍上洛[2]後,雖然在幾年之內就成爲最大勢力,但是外有敵對勢力虎視眈眈,內有將軍足利義昭的牽制,信長的日子一點兒也不好過。
信長軍事生涯中很關鍵的一場戰役是長筱之戰。在這之前鐵炮雖然已經傳入日本30年,但在戰爭中始終只是配角,主角永遠是傳統的冷兵器。面對號稱“戰國最強”的敵方騎兵團,信長調集了3000挺鐵炮,並且設置了阻礙騎兵的馬柵,還設計出了世界戰爭史上經典的“三段射擊”:安排士兵三個人一組,一人充當射手,另外兩人則分別負責調配槍彈和火繩,這樣的分工可以保證不間斷進行射擊。開戰後,對方的騎兵想要依照他們以往打勝仗的慣例,用高速機動力摧毀信長的步兵、鐵炮兵,但是馬柵可使他們失去機動性,加上“三段射擊”,敵軍還沒衝到信長陣前就已中彈死去,整場戰役打下來敵方几乎被全滅。
信長有很強烈的反傳統傾向,這種性格使他從小就和周遭環境格格不入。比如父親去世的時候,信長並沒有依照傳統跪在父親靈前守喪,而是穿着奇裝異服,抓起一把香灰撒在了父親的棺木上。這樣怪誕的行爲讓他從小就被周圍的人視爲傻子,但是信長最後卻統一了整個家族。信長對佛教的態度也是一樣,他不允許佛教干涉政治決策,爲了堅持自己的理念,甚至公然與佛教決裂,派軍隊攻打併燒燬佛教聖地比叡山,他也成爲佛教徒口中的“佛敵”。對佛教勢力的鎮壓,現在看來可能過於殘忍,但在當時來說卻是“必要之惡”,信長就是借用這種屠殺展現了打擊傳統勢力的決心。
除了反傳統之外,信長還以嗜殺著稱。與他爲敵的敵方大名[3]自然逃不過他的魔爪,但就連那些沒有作戰能力的敵方民衆也在信長的屠殺範圍內。有一次,長期對抗後對方因爲糧食用盡而決定出城投降,信長卻將走出來投降的兩萬多民衆趕進一個事先圍好的木柵裏,然後命部下將木柵封死,並放火焚燒。
此外,信長信奉實力至上,厭惡傳統和家世背景,所以能夠大量發掘人才。像平民出身的羽柴秀吉、忍者出身的瀧川一益這些人,如果是其他大名大概只能給他們安排一些運送糧秣或情報傳遞的工作,但是信長卻把他們提拔成了軍團的統帥。而對於身居高位卻沒有實質貢獻的一些老臣,如果他們的效率跟不上信長的腳步,信長就會無情地將他們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