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二戰”後的四次危機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財閥以財團的面貌復活後,一共經歷了四次經濟蕭條,分別是:20世紀60年代舉辦奧運會後的經濟蕭條、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日元升值和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波及日本,導致財閥的根基——主力銀行受到很大打擊。
195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二戰”後的第一場經濟危機,美國對日本和歐洲的投資迅速減少,美國的態度無疑向從前的盟友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給你們餵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後大家就自力更生、自求多福吧。
就在這一年,日本在戰後第一個不景氣時期提出申辦奧運會,並在第二年贏得了1964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奧運會過後,日本經濟遭受了強烈衝擊,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股市回落——獲利資金撤出,導致市場下跌。大企業的收入銳減,一部分企業破產。這迫使政府放棄了預算平衡政策。日本政府發行了“二戰”後首批國債,爲時至今日的政府債券持續增長開闢了道路。原先設想的僅限於個別年份的發債逐漸演變爲持續不斷地發行,顯示了政府債券如何從“少量藥劑”逐漸演變爲難以擺脫的長期依賴。
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後,爲了重振備受打擊的財團金融,日本政府通過“金融再生計劃”,由政府注資給銀行體系,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對破產銀行實行國有化,同時保護銀行儲戶的利益。另外,日本銀行業內加速合併或組成聯盟,現在已經形成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瑞惠金融集團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六大財團不斷尋求進一步的資源整合,日本財團以新的形態出現在世界經濟舞臺上。
組成聯盟雖然不能減少壞賬、提高資本充足率,卻可以通過精減機構、優化人員配置、合併業務、調整經營策略等方法獲得成本效益,使銀行整體規模加大、承受壞賬的能力有所加強。重組後的銀行集團加快了從“穩定持股”向流動持股轉變,同時也從“保護型”協調競爭向“開放型”競爭轉變。此後,隨着財團內部大型製造業成員營業額和利潤的增加,主力銀行的貸款和壞賬問題也不斷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