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十八般兵器,樣樣俱全
蘇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武士來說,好的武器防具千金不換。要說起日本的武器,估計大家立刻就會聯想到刀——日本刀。
日本刀是世界三大名刀之一,刀體弧度優美是它的特色。但是在古代,日本刀的刀體並不是現在這樣的形狀。後來隨着平安時代馬上戰爭的普及,人們發現,在騎馬作戰時,比起反作用力過大的直刃刀,利用了戰馬速度的弧形刃更爲好用。於是,一種帶着漂亮曲線的騎兵刀應運而生,這就是“太刀”。到了戰國時代,馬下戰爭盛行,適用於新作戰方式的“打刀”登上了歷史舞臺。打刀的特點是弧度淺,刀刃朝上,使用者只要抓住刀柄、輕輕一扭腰,就能拔刀出鞘。如果說曲線優美的太刀是女神、弧度硬朗的打刀是壯士,那麼“萌娘”這一稱號非小巧的肋差莫屬。肋差是指長度在30~60厘米間的短打刀,武士們一般隨身佩戴兩把刀,其中一把便是起輔助作用的肋差。
說到日本刀,還不得不提一件名器——妖刀村正!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的概念。村正不是一把刀,而是一類刀。村正全名千子村正,是一個活躍於伊勢桑名(今三重縣桑名市)一帶的鑄刀家族。該家族以自己的名字註冊了商標,所出品的刀都叫村正。由於村正家族對產品質量把關嚴格,鋒利的村正刀在市場上一向很有聲望,成爲武士購刀時的熱銷產品。但也因爲它太過鋒利,被世人冠以“妖刀”之名。說起來,“妖刀”這個封號還是德川家康親賜的。德川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在戰場上被殺時,對方用的刀是村正;德川家康的父親松平廣忠被人砍傷腿時,對方使用的也是村正;德川家康的嫡子信康被織田信長逼着自殺時用的還是村正;最後,德川家康在關原合戰中看到村正還有自己受傷的手指時,心裏對村正的忌諱達到了極點。數次的巧合讓德川將軍不得不多想,他斥村正爲妖刀,下令嚴禁村正,使用者一律處以極刑,村正的兇名便由此傳播開來。
日本刀是進攻的利器,鎧甲則是保命的重要工具。鎧甲種類樣式繁多,這裏只說一種——當世具足。這套鎧甲裏各種保護套件一應俱全。除了全身穿戴的甲冑外,還有保護面部的“面頰”、保護肩部的“當世袖”、保護腳部的“佩盾”、保護小腿和膝蓋的“脛當”以及保護手腕的“籠手”等七大防具。這些防具構成了當世具足的基本配備。在此基礎上,武將們爲了彰顯身份,一般會加入某些獨特的個性元素。比如德川家康的重臣本多忠勝的具足就頂着個大鹿角,刻着令人恐怖的獅像,而伊達政宗的具足上則掛着個大大的新月標誌——據說這還專門請人設計過,這個新月不會妨礙佩甲者揮刀。
伊達政宗的“當世具足”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15543b25.jpg"/>
武士除了配備刀、鎧甲外,還要準備馬、弓箭、槍等。中世時,馬上戰開始流行。一個騎馬的武者除了自身穿戴鎧甲外,還得爲馬提供保護。戰馬身上披掛着由鐵片和皮革、麻布編成的馬鎧,臉上罩着鐵製的護面。騎馬武者出戰時,會有數名隨從跟隨,基本編制爲:“槍持”負責拿武器;“口取”負責照料馬匹,在行軍時負責牽馬;“從者”是侍奉主人的侍從階層的武士;“荷物持”是搬運武者行李的挑夫。
同“武裝到牙齒”的武士相比,普通士兵的武具就很單薄了。普通士兵多是那些被徵召來服兵役的足輕或農民。足輕類似於現在的民兵,平時務農,戰爭時則應召入伍。他們根本沒有經濟實力置辦這一身行頭,軍方也不會送新軍裝,得自己準備上陣笠(竹木製的戰場用斗笠)、皮鎧(貧農穿的是紙糊的鎧甲)、草鞋等基本的裝備。爲一路行軍考慮,參戰者還得帶上兵糧袋、睡袋、水壺和手巾等零零碎碎的生活用品。自然,農民兵也沒錢去購買武器。對於這一點,德川家康就曾經表示,隨便拿個什麼都可以,關鍵是人要來,重在參與嘛。所以,古代戰場上,刀、箭、槍、鐵鍬、鐮刀、鋸子、斧子等“十八般兵器”那是樣樣俱全。
除了武器和防具,戰場上還有許多有着特殊用途的工具。比如,用於標記敵我的“旗印”和“馬印”。旗印上一般會印有象徵自己勢力的標誌。在標誌的設計上,諸大名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意和審美。比如武田信玄設計的風林火山旗充分顯示了自己文化人的身份,旗上印的是中國兵書《孫子》中的一句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故稱風林火山旗。上杉謙信的旗印爲“毘”,取自佛教護法毗沙門天的首字,祈求的是“菩薩保佑”。馬印顯示了帶隊將領的位置,由一直跟隨在馬後的侍者舉着,所以稱馬印。戰場上,爲了指揮軍隊,“採配”、“軍配”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兩樣都是指揮大軍行動的,前者同拂塵有點兒相似,後者形同小號的芭蕉扇。根據採配和軍配的不同揮舞方式,主帥可以將前進、撤退等移動意圖傳達至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