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塵俠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然,李小風只是被孔雀之力影響,卻不會真的變成一隻傲然獨立的孔雀。他在意的,還是十二形意拳,他吞噬了虎之意志,領悟的虎形拳之真意。
在十二形意拳的剛猛世界裏,虎形拳仿若百獸之王降世,其勢雄渾,威震八方。虎,自古以來便是力量與威嚴的象徵,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諸多傳奇印記。
演練虎形拳之初,仿若猛虎初醒,拳者雙足穩穩踏地,間距寬而有力,猶如虎踞山林,根基紮實不可撼動。膝蓋微微彎曲,似在蓄力,隨時準備撲擊獵物。雙手握拳,置於腰間兩側,拳心向上,那緊握的雙拳猶如蘊藏着無盡力量的虎爪,指節泛白,彷彿下一刻便能撕裂一切阻礙。
虎形之“虎舉”,拳者腰身緩緩上挺,雙手如託千斤,自腰間緩緩向上抬起,掌心向上,似將那蒼穹亦要托起。此動作猶如猛虎伸懶腰,看似舒緩卻內蘊勁道,每一寸肌肉的拉伸都伴隨着力量的凝聚,彷彿將大地之力通過雙腿、腰背,源源不斷地匯聚至雙臂,展現出一種君臨天下的威嚴與從容。這一式,不禁讓人聯想起古代名將在戰場上的豪邁英姿,似那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雄渾氣魄。據說項羽作戰時,常如猛虎般衝入敵陣,其勇猛之姿仿若虎形拳中的虎舉,以無畏的氣勢震懾敵軍。
而“虎撲”一式,則是虎形拳的精髓所在。拳者先深吸一口氣,胸腔擴張,仿若將山林間的靈氣盡納於胸。隨後,一聲低沉的吼聲自丹田湧起,經喉嚨衝出,如虎嘯山林,威震四野。吼聲未落,身體已如離弦之箭般向前撲出,雙掌前伸,十指如鉤,似猛虎伸出鋒利的爪子,帶着破風之聲抓向獵物。整個撲擊過程,身體在空中舒展,猶如猛虎躍澗,氣勢磅礴。雙腳蹬地之處,塵土飛揚,足見其發力之猛。從側面觀之,其身形恰似一道閃電,劃過虛空,直擊目標,讓人真切地感受到虎形拳那勢不可擋的衝擊力。遙想三國時期,張飛當陽橋喝退曹軍,那震天動地的怒吼與虎形拳的虎嘯之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其勇猛無畏的氣勢,恰似虎撲時的一往無前,令敵人膽寒。
虎形拳中的“虎抱頭”,乃是防禦與攻擊兼具之式。拳者雙手迅速上抬,交叉護於頭前,雙臂肌肉緊繃,猶如鋼鐵鑄就的護盾。同時,身體微微下蹲,重心下沉,如同一座巍峨的小山,沉穩而堅不可摧。此式不僅能有效抵禦敵方來自上方的攻擊,如對手的拳擊或器械劈砍,更可在瞬間轉化爲攻擊之勢。只需雙掌順勢向前推出,或上撩、或下按,便能將防守化爲凌厲的反擊,恰似猛虎在遭受威脅時的絕地反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歷史上的諸多名將在戰場上亦深諳此道,如岳飛征戰四方,面對敵軍的強攻,他率領的岳家軍常以巧妙的防禦陣型抵禦,而後伺機而動,如虎抱頭後的反擊一般,殺得敵軍丟盔棄甲,扞衛大宋疆土。
“虎轉身”一式,則盡顯虎形拳的靈動與敏捷。拳者以腰爲軸,快速擰身,雙足如同釘在地面上一般,紋絲不動,而身體卻如旋風般迅速轉向一側。在轉身過程中,雙臂或橫擊、或格擋,猶如虎尾橫掃,虎掌拍擊,攻防一體。這一轉,不僅能避開敵人的正面攻擊,還能利用轉身的慣性和腰部的扭力,增加攻擊的力量和速度,使敵人防不勝防。其動作之迅猛,時機之精準,彷彿是久經沙場的猛虎,在叢林中與敵人周旋時的本能反應,將力量與技巧完美融合。此式猶如古代刺客的身手,他們在執行任務時,常需如虎轉身般靈活應變,出其不意地給予目標緻命一擊,在歷史的暗影中留下神祕而矯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