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歷史勝利組的條件 (第3/15頁)
呂世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麼《史記》爲什麼要這麼寫呢?因爲《史記》是中國傳統的史書,奉行的是中國傳統的史法。在中國傳統的史法裏面,有很重要的一項,叫作“一字寓褒貶”。
從稱呼人名所用的字,到敘述行事所用的字,都代表史家對他的評價。例如同樣是一個人把一個人給殺了,用“弒”,用“誅”,用“殺”,意義完全不同。
而在《史記》的篇名中更是如此,太史公對每個人的稱呼都不一樣。同樣是世家,陳勝就稱他的字陳涉,蕭何就稱他的官蕭相國,張良就稱他的爵留侯。從《史記》的篇名,你就可以看出作者各式各樣不同的評價,這就是春秋筆法,以後有機會我們再慢慢詳談。
那麼“秦始皇帝”和“秦始皇”,又有什麼不同呢?請問各位,太史公是西漢人,在漢代人心中,“皇”跟“帝”哪一個字比較重要?
判斷兩者中誰比較重要,有個簡單的方法。當我們一定要省略其中一個時,被省略的那個,一定是比較不重要的。
漢代皇帝的正式稱呼是“漢孝文皇帝”“漢孝景皇帝”“漢孝武皇帝”。但當省稱時,會叫“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而不會叫“漢文皇”“漢景皇”“漢武皇”對吧?由此就可以知道,在當時人心中,“帝”要比“皇”重要得多。
我再舉一個例子給各位做個參考,東漢的最後一個皇帝叫漢獻帝,禪位後叫山陽公,他死在魏明帝曹叡的時代。當時曹魏就面臨着一個問題,死了以後怎麼稱呼他呢?當時大臣王肅就說:“漢總帝皇之號,號曰皇帝。有別稱帝,無別稱皇,則皇是其差輕者也。”就主張應該追諡爲漢孝獻皇。結果魏明帝曹叡胸襟非凡,他認爲我大魏取代大漢那是正大光明的事情,還是稱他爲漢孝獻皇帝吧!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在當時人心中“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的。
如果“帝”字是比“皇”字更重要,那爲什麼篇名要省略這個“帝”字呢?因爲太史公從篇名要告訴你,他要藉此來貶秦始皇。
但貶歸貶,歷史必須記錄事實。在這篇文章裏面,從頭到尾至少要有一次正式稱呼人家的全名,這是史家該有的道德。這也代表了寫歷史的人,不是不知道這個人叫什麼名字,他是故意不這麼稱呼的。所以這篇文章一開始就告訴大家,他叫“秦始皇帝”,可是篇名還是叫“秦始皇”。
<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