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 學歷史的三個功用 (第1/2頁)
呂世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由於這是一本通俗而入門的歷史書,因此在書中我刻意地省略了煩瑣的有關秦始皇的史料考證,而將重點放在學習歷史的功用上。對許多喜歡考證歷史事件的朋友來說,可能會簡單到讓各位失望。
但文各有主,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藉着《史記》中的秦始皇,來向大家示範如何用思辨學歷史,要怎麼學歷史纔能有趣而有用。只要讀這本書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啓發和收穫,對於學習歷史能產生興趣,這本書也就算達到目的了。
在本書的開頭,我提到了歷史學共有三大功用,第一個功用是“啓發智能”。把歷史當成是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來啓發磨鍊自己的智慧,這纔是學歷史真正有用的方法。也只有這樣讀書,中國古代的經典才能成爲智慧的寶庫。
歷史學的第二個功用是“審時度勢”,前面以秦始皇的結局爲例,已經和各位說明“審時度勢”的重要性。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爲了培養眼光不侷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歷史的第三個功用,也是最後一個功用,就是“感動人心”。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爲道貫。”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爲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什麼是這樣的東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變世界,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變了,世界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