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價 (第1/14頁)
呂世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各位不必擔心,商鞅死歸死,新任的秦惠文君還是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在統治秦國。等等,這又是爲什麼?惠文君不是恨透了商鞅嗎?
如果各位有這樣的問題,那就太不瞭解什麼是政治人物了。一般人會在乎事情的好壞對錯,學者會在乎事情的真假是非,但政治人物只會在乎一點,那就是這件事物“能否爲我所用”。惠文君可以怨恨商鞅,也可以殺了商鞅,但他會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因爲他比誰都明白,商鞅這套辦法對國君最有利。
這就解答了另一個問題,爲什麼當商鞅遭遇危機時,秦國的新軍功階層沒有起來幫助商鞅呢?因爲只要新法不變,他們的利益就不變,既然利益不變,誰會賭上身家性命去幫助商鞅?
政治,原本就是這世上最無情的事物,沒有之一。
更何況,法家的核心理念是維護君權、強化君主專制,他們只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們可從沒說過“君王犯法與庶民同罪”。現在是國君要對付商鞅,守法的秦國人當然會站在國君這一邊,又有什麼好說的?至於私人的恩情,法家最想消滅的不就是這種東西嗎?
我想商鞅你一定覺得不甘心吧?一定覺得你爲秦國做了這麼多,秦國人怎能如此無情呢?可是當你教育他們,只要遵守法律就好,在法律之下什麼人情都不必考慮的時候,他們有這樣的反應,不是很自然的事嗎?這一切不就是商鞅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嗎?
商鞅雖然被處死了,秦國仍將發揚他的精神,不斷奉行“強道”的精神。但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除了商鞅之外,還有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接下來等着出場。
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商鞅之後,第二位影響秦國命運的人物就是張儀。
商鞅不是秦國人,而張儀也不是秦國人。按《史記》的記載,張儀是魏國人,他所學是遊說諸侯之術,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外交和談判專家。學成之後,張儀本來想選擇出仕的國家,是南方老牌大國楚國。他去了楚國,也好不容易攀上了楚國宰相的門路。結果在一次宴會上,楚國宰相丟了一件玉璧,找不到是誰偷的,大家居然都懷疑張儀。爲什麼呢?因爲張儀最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