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 (第5/14頁)
呂世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按常理推測,不管是出於愛國心還是從對環境的熟悉程度來看,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自己的祖國,對李斯來說也就是楚國。楚國是南方大國,如果好好振作一番,未必不能打敗秦國。
可是,“楚王不足事”啊!楚王的條件,並不足以讓人侍奉他。在那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就是商鞅當年爲什麼要反覆試探秦孝公的原因。《孫子兵法》所謂七計中,以“主孰有道”爲第一要件,就是因爲碰上無道的領導者,任你有千種智謀、萬般本事,他不聽,你也是要失敗的。
楚國是當時東方六國之一,楚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糟了。韓、魏屢次敗於秦國,基本上是苟延殘喘。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燕國在子之之亂後,齊國在諸國入侵後,基本上都已元氣大傷。因此對於一心建立功名的李斯來說,就只剩下一個選擇。
秦國!當然只有秦國!
這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而且此時正值秦國統一天下的前夕,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我每次讀這段歷史都在想,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絕對不止李斯一個,光是《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載的就有齊國人茅焦和大梁人尉繚等。天下有這麼多人才日夜奔向秦國,秦國怎能不強大!
李斯認爲只有在秦國才能實現他的理想、他的抱負,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所以他毅然決然西入強秦。李斯到底想要什麼?是要在歷史上留名嗎?不是。是要讓天下免於戰爭之患嗎?不是。他一生自始至終,想的就只有一個目標,這在他向老師荀子辭行時所說的話中,表達得一清二楚。
辭於荀卿曰:“……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爲,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在李斯看來,再沒有比地位卑賤更讓人覺得羞恥的事,再沒有比窮困潦倒更讓人覺得悲哀的事。所以李斯要什麼?他要的就是名利地位,他要的就是榮華富貴,他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這個。
李斯認爲,一個人長久處在卑賤的地位、困苦的環境中,卻只知非議世人勢利,擺出輕視財富的模樣,還要說:“不是我能力不如人,是我不屑去做而已。”這不是一個有志之人的心態。因此李斯跟老師說,他將到西方去遊說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