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奧斯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兩廣總督……”
電報厚厚一疊,徐一凡讀到後來,都是口乾舌燥,聲嘶力竭了。一邊讀還一邊偷偷打量底下人的神色。
他捲起如此風潮,引起的反響,說實在的,超出他的預料。但是一想,也就釋然。清季自洪楊之亂以來,本來就是地方權重,中樞權輕。要不是洪楊之亂破壞得實在太慘,所有帶兵打仗的大員都心有歸意,再加上曾國藩等一干經世大員自解兵權,清末之世,早就已經不可收拾。後來朝廷中樞又不斷的對地方勢力分化平衡,勉強維持了一個一統之局。
甲午之時,可以以一己之力內對中樞不聽號令,外對強敵叫板的勢力,也只有李鴻章和他徐一凡。李鴻章是因爲北洋勢力太大,要兵有兵要權有權。後世本來就評論說是甲午之戰就是日本和李鴻章的戰爭。但是李鴻章選擇的是克終令名,繼續做大清的護法。
而他徐一凡現在這個地位,是一場場實打實的勝利打出來的,朝廷也從來沒有半分對他制衡的辦法,只有靠着北洋對他壓迫牽制。地方實力派,說實在的,對中樞威權也就那麼回事兒,要保的還是他們作爲督撫實有的權力還有經濟利益——要不然每個省的善後局是爲誰開的?還不是爲了地方督撫能方便的自收自支厘金。各地督撫都是久鎮,撈抱了,手下安置好了,這才求去。中央權力大一分,他們的自留地就小一分。總要有個旗幟性的人物來維繫地方督撫這種半獨立的地位。
以前這個人是李鴻章,北京逼宮,甲午求和,眼見得這個招牌馬上就要人人喊打,現在徐一凡就搖身一變,成爲他們的旗幟!
再加上各地眼界日開,民智漸漸開化,對於甲午求和感覺屈辱之極,兩下風潮一交,一下就將徐一凡捧到了風口浪尖!
如果說當初徐一凡當初大喊不降還有點硬着頭皮死撐,那麼現在他感覺簡直有點飄飄然了。
連盛宣懷這種北洋財神爺都嗅覺靈敏的準備改換門庭——李鴻章的牌子砸了,北洋這個團體還要維繫哪!他徐一凡現在的聲望地位,可想而知!
徐一凡硬是得意洋洋的唸完了手頭全部電文,這才一副小人得志狀的看着底下諸將:“各位老哥……這話兒怎麼說來着?這叫得道多助!沒錯,我徐一凡是違背朝廷的旨意行事,要在這遼南之地打下去!直到把鬼子趕下海!我也不勉強大家夥兒,願意和兄弟一塊兒乾的,歡迎。不樂意的,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