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林億苦笑,心想你都耽誤了,還說這些,不過左右沒有什麼急事,又見他好學,提攜後進倒也是他樂於做的事情,便翻身下了毛驢,把繮繩交給僕從,捻着鬍鬚溫言道:“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太陽病的提綱是:『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就是說,凡是太陽病,都必須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樣三種症狀,可是,太陽溫病怎麼沒有『惡寒』這個症狀?而且,頭項強痛這個症狀也沒有提,這還能說是太陽病嗎?”
張仲景創造了“六經辨證”理論,把人患病部位分成三陰三陽,三陰就是太陰、少陰和厥陰。而三陽就是太陽、陽明和少陽。可以簡單理解爲病位在人體周身表裏的不同部位。他把病邪發生在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腑,發生在體表的,就叫太陽病,可以簡單地理解爲太陽能照到的部位,也就是人的肌表感受病邪而發病了,當然,這種理解是不精確的,不過方便理解。
《傷寒論》對太陽病的提綱條文歸納了太陽病的三個必備特徵:“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必須具備這三個特徵,才能稱爲“太陽病”。而葉知秋提到的這個關於“溫病”的條文,前面也說是太陽病,或者叫“太陽溫病”,但是這個病卻不完全具有太陽病的三個典型特徵,所以,稱之爲“太陽病”是不準確的,這是張仲景在理論闡述上的一個小小的漏洞。當時張仲景觀察到了溫病這種熱性外感病,也是外邪引起的,所以統稱爲太陽病了。
太陽主表,風寒邪氣這種陰邪侵犯太陽陽氣引起的病叫太陽病。但是,溫病的病邪是溫熱邪氣,是一種陽邪,傷的是人的陰液,既然陰液受損不足了,人自然會感到口渴,這是太陽傷寒沒有的病症,而溫熱邪氣是陽邪,陽邪侵犯人的肌表,人體正氣奮而抗爭,人就會發熱,所以發熱是溫病最典型的特徵,也是最先出現的特徵,由於溫邪侵犯的是人的陰液,一般不損害陽氣,不會感到惡寒,當然,如果溫邪夾雜風邪,病人會有輕度怕風的感覺。所以,溫病出現的病症也就跟傷寒不一樣了。
張仲景看到了溫病的這個現象,但是沒有深入研究,他主要研究的是傷寒,所以只是把溫病的一般特徵性的東西放在這,因爲《黃帝內經》、《難經》都認爲溫病是傷寒的一種,所以他也把它歸於了傷寒,歸於傷寒中的太陽病篇,便叫做“太陽溫病”。
溫病侵犯人的陰液,而人體表和上焦的陰液是靠人的肺來輸布的,溫病的溫邪首先侵犯的是人的肺,應當屬於手太陰肺經病變了。因此,溫病不應該歸於太陽病,而應當屬於手太陰溫病。這是張仲景受當時醫學知識的限制,在理論闡述上的一個小小漏洞。
由於宋朝的人對溫病的研究纔剛剛起步,還沒有看到溫病跟傷寒的區別,思維依舊受限於《黃帝內經》、《難經》,對兩者視爲相同理論,所以並沒有認識到這個漏洞。
聽了葉知秋這句話,林億愣了一下,捻着鬍鬚想了想,一時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