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林億疑惑地瞧着他,慢慢道:“《難經·五十八難》有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這裏已經說得很清楚,溼溫就是傷寒,你如何說不是?”
葉知秋道:“溼溫是外感溼熱病邪導致的,主要症狀是惡寒少寒,身熱不揚,頭重如裹,身重倦怠,胸悶脘痞,苔膩脈緩。而大承氣湯證,是陽明實熱內結,症狀雖然也有腹滿便祕,但是,它的症狀還有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這一點跟病人不一樣,病人是惡寒的!最主要的,還是舌象脈象,大承氣湯證是舌紅苔焦黃甚至還有芒刺,脈是沉遲有力的。病人呢,舌苔是膩的,脈是緩,舌象脈象都不同,如何能按大承氣湯證論治!”
其實,林億也發現了這些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北宋對溫病研究很粗淺,遠沒有那麼深入透徹,對溼溫病這種溫病,是當作傷寒來治療的,所以只是歸類於傷寒中相近似的病症進行論治,而傷寒論中跟它相近似的,便是陽明腑實證中的大承氣湯證,所以就按這個辨證論治了。
林億知道葉知秋說的沒錯,病人的病症的確跟大承氣湯證有些區別,但是,病症都是千變萬化的,完全按照醫書上的病症生病的病例,非常少見,很多都是有各種兼證,或者只具有其中幾個病症的有的主要症狀相同,但是脈象或者舌象不一樣,又或者相反的,種種情況都很常見,所以中醫更講究臨牀經驗就是這個道理,因爲證是死的,而病情卻是千變萬化的,關鍵就看你能不能抓住關鍵病證了。
所以,林億並不認爲病人有些症狀不一樣,就說明自己辯證錯了,他只是根深蒂固地認爲,溫病就是傷寒,自然可以按照傷寒的法子來治療,旁邊這個病案就足以說明了,同時,他也不能理解葉知秋所說的溫病不同於傷寒的這些理論,因爲他壓根想不到這位是穿越過來的,他所說的,其實是很先進的一種中醫理論,是後世研究成果。在他看來,一個還在跟自己學着看病的學徒所說的,固然勇氣可嘉,但內容卻不必太過理會。
所以,林億淡淡一笑,道:“辯證抓主證,主證對了就行。”
“可是主證不對啊!脈象、舌象都不對,怎麼能按照這辨證論治呢?”
“你覺得還有更合適的證嗎?”
“傷寒論是沒有,但是,別的有啊!唉!他這病就不是傷寒,是溫病,是溫病中的溼溫,這種病絕對不能亂下的,如果用大承氣湯瀉下,必然出現壞證,那時候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