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龔銘和錢不收都是一愣,相互看了一眼,龔銘問道:“中風還可源於其他?”
“是的,中風不僅可源於風邪,而且,還可源於火、痰、瘀、虛,病患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陰陽失調,或者憂思惱怒五志過極等等,都可導致陰虧餘下,陽亢於上,內風旋動,夾痰夾火,橫竄經絡,矇蔽心竅,腦脈痹阻,血溢腦脈導致中風,以致氣血逆亂,腦髓神機受損……”
龔銘皺了皺眉,打斷了杜文浩的話:“杜大夫所言,老朽聽不太明白。《靈樞》雲:『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虛邪偏客於半身,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客,發爲偏枯。』何曾說中風源於火、痰、瘀、虛?錢大夫,你說呢?”
錢不收點點頭,也道:“仲景醫聖《金匱要略》亦云:『夫風爲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爲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並不涉火、痰、瘀、虛。』只不過,我師父辨證,多另闢蹊徑,龔大夫不必驚訝。”
“是嗎?杜大夫用藥常常劍走偏鋒,這老朽也有所聞。只是,這個論述,恐怕……太過匪夷所思了吧?”
中風病又名卒中、偏枯,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梗塞、腦血管痙攣、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多種腦血管病的範疇。關於中風病因和病機的論述,宋朝前後是不一樣的。唐宋以前,以“內虛邪中”立論,認爲中風是外風,是人體氣血虧虛,脈絡空虛,外衛不固時,招致風邪入中脈絡,而導致中風。唐宋之後,則偏重於內在因素,金元四大家提出了風火痰溼瘀阻絡治病的理論,發展到現代,則分的更細了。
杜文浩對治療中風,也沒多大把握,而這種理論上的爭議現在也沒太多的意義,再說在治療中風這種病症上,是中醫的傳統強項,這兩位醫道高明,肯定比自己強,也就不必獻醜了,所以笑了笑,也沒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