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5.商業銀行和國家銀行 (第2/2頁)
Otherworlder露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當我忙過了開頭的這通慌亂,我才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如今商業銀行算是有了,那國家銀行呢?話說,如今天下大亂,鑄幣這個問題到底歸誰管,怎麼管,各州之間貨幣流通率又如何?想到這個問題,我頓時覺得頭大如鬥。話說,也許這個問題我真不該插手?對於這個年代的貨幣政策我實在瞭解太少,而我懂的貨幣政策在這裏多半什麼用處都沒有。貌似三國時代也沒出過什麼財政或者金融危機?不過轉念一想,《三國志》中劉備剛入川的時候,財政危機還是很嚴重的;是靠着劉巴的三條政策,這才渡過了難關。這一次益州只打了一年,不是三年,所以也許政府財政消耗不是很嚴重,如今也不見危機。就看我最近在統計的經濟數據,益州仍然很有錢,府庫也滿得很,可是這不代表益州的金融貨幣政策就一定很像樣。
於是當初劉巴入蜀的三條政策是怎麼說的?第一條是鑄大面額的直百五銖,說白了就是印鈔票;第二條是統一物價,這個是重新分財富的方法;第三條是官賣,這個不過就是國營,我已經幹過了。乍一聽起來,這三條政策似乎是純粹的剝削民衆:用通脹,控價,國營企業直接把民間資產變成政府資產。可是就看《三國志》,劉巴的政策似乎沒有帶來太大的問題?桑弘羊也曾用過差不多的政策,但是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持續萎縮。這三條政策中,印鈔票應該是最危險的一條,可是似乎也沒有引起大規模的通脹?我大膽推測一下,這應該說明了益州的流通貨幣太少,貨幣經濟萎縮,貨易貨橫行,所以發大面額貨幣也沒有引起通脹。難道我們現在應該考慮鑄幣?
只可惜我的數據還不夠全,對於益州的GDP,還有這麼多年的鑄幣數字,我實在不清楚,於是只好回頭看劉備丟給我的那十二箱子接着搜數據。只是我的數據只有三年,而這三年裏一貫錢都沒有鑄。至於GDP,我花了足足五天才算出一個非常粗略的數字。益州十來個郡去年一共收到地稅四十億;益州稅收標準是一畝地一年兩百五十錢,也就是說西川總共耕地面積一千六百萬左右。只要年頭還算正常,一畝地可以出個七八石米或者黃豆,種桑的話出的蠶繭可以出四匹絲帛,上等的蜀錦也能出一匹半。也就是說一畝地的產值保守估計也要三千錢。這樣算來益州的農業總產值一年差不多四百八十億。至於工商手工業,一年只能收五億左右的稅。按照西川十五取一的比例,只有七十五億的工商業產值?切,我纔不會相信這個。要知道礦業在成都也算在工商裏面收稅的。就按照城市和周邊地區的戶口比例,平時能見的城鄉收入比列,這樣粗略算下來,工商礦產應該至少是農業的三分之一,能有一百六十億——這中間肯定從上到下大魚小蝦一起偷稅。這樣算的話,說益州有六百四十億錢的總產值應該不算過分。
按照益州的畝產,尋常農戶至少要賣一半的產出,而工商礦產自然是全部貨幣交易,也就是說益州需要至少四百億的貨幣經濟。只可惜在這種農業傳統經濟體中,我完全無法推測錢的流通速度。我翻了翻電腦中的現代經濟數據,發現美國在1960年的M1的流通速度還不到五十。傳統經濟的流通速度自然不能和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比,也就是說往益州市面上有個十幾二十億貨幣根本正常。難怪劉備大開印鈔機也無所謂;一枚錢一百文,他就是一口氣鑄個五千貫也才五億的面額,能鼓勵經濟產出,但是也不會有大規模通脹。
後面幾天我到處找鑄幣數據,總算加出來:這將近三十年劉焉劉璋夫子一共七次,總共鑄了五萬貫剪邊五銖,四萬貫大面額百銖錢。於是將近三十年,他們一共只印了八億五千萬錢?更慘的是,益州的府庫未免也太富足了一點:就現在還有金兩千斤,銀八千斤,上等蜀錦兩萬匹,絹三萬匹,米五十萬石,銅錢一億五千萬。於是又那麼多貨幣被鎖在流通之外。就這個狀況看來,現在還真該增加貨幣流通量,肯定能促進益州的經濟。
正好我也終於將那十二箱數據整理得差不多了,我便去找劉備彙報。待我簡單明瞭地彙報完數據中的重點,劉備問我道,“照書鳳看來,眼下可有何事?”
“有啊,我正要說呢!”我忙道,“現在的當務之急,主公,就是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