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杜絕此等惡行,沒那麼容易。”曹錕嘆息了一聲,“哪怕他小楊本事再大,在現在的體制下,也怕是難辦啊!”
聽了老上司的感嘆,吳佩孕也不由得連連點頭。
“若是一味以強力制止,就會被人指爲獨裁專制了,真是兩難哪!”
吳佩孚的話可以說道出了箇中的真諦。
民國前期(後世史書稱之爲北洋軍閥時期),中國的政制一直頗受後人詬病,認爲其民主政治徒有其表,但事後諸葛亮的他們並不明白,其實,表面上的民主要比赤裸裸的專制獨裁強。後世的人們特別喜歡批判表面民主、虛僞民主,其實,表面上承認民主,外殼上形成民主,恰恰說明民主是社會公認的政治形式,是各方勢力認可的社會制度,表面上的民主氛圍之下,起碼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傳民主知識,讓整個社會逐漸瞭解民主內容,一步步促進真正的民主。而裏裏外外的民主專制,連介紹民主、促動民主甚至表演民主的可能性都沒有。
和後世的人們一樣,曹錕吳佩孚等“北洋軍閥”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暗殺,也是特別的憤恨,也非常敏感。後世的人們一聽什麼人在某某治下被暗殺,無論某某是否知情,一律都當作一種特大的罪行永遠釘在恥辱柱上,好象這是一種專制獨裁的象徵。其實,暗殺在寬鬆的社會、不那麼民主的社會甚至是民主的社會,更爲流行。因爲暗殺恰恰證明社會不認可這種殺害,朝野上下都否定這樣的舉動,輿論譴責如此行徑,所以,只能採用偷偷摸摸的方式。如果放在公開專制獨裁的社會,想殺想捕聽憑統治者一句話,御用輿論還會跟着製造僞證,誰敢說個不字!事後也無須勞神費力地追查、審判、講好聽的,在那裏裝模作樣。對異己力量採用暗殺的方式,也註定死於這種方式的受害者只能是極少數,假如是絕對的專制獨裁,完全可以用任何一種罪名或者無需罪名就將異己公開剷除乾淨,比如政治清洗及搞各種荒唐運動,比如血腥大屠殺,那就是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數千萬的生命。
楊朔銘遭到數次暗殺,並不意味着這一時期是專制獨裁,而是表明,這時的中國社會比較自由寬鬆,政壇也正散發着民主法治的微熱。
楊朔銘和蔡鍔頻繁遇刺的這個時代,當然離真正的民主法治還有很遠的距離,儘管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且很可能曇花一現,但起碼社會表面上認同了民主法治的形式,表明統治者和反對者都不允許妄爲胡來。
“聽說楊瀚之打算辭去邊防督辦之職,有這事嗎?”等到報信的軍官退下後,曹錕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