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早在1927年,德國在全履帶拖拉機基礎上便設計出兩種自行火炮。第一種裝備37毫米火炮、配有輕裝甲,25馬力。第二種是77毫米火炮,50馬力,兩種自行火炮在1927年開始在德軍服役。
從1926年到1929年,至少有200名軍官完成了“卡馬”訓練學校的培訓。所有的德國“拖拉機”原型在“卡馬”測試基地被測試。測試的項目於1929初迅速結束(差不多同時,德國飛行員也是在蘇聯進行培訓,至少有700名軍官從設在蘇聯境內的兩個學校畢業)。
德國輕型坦克的發展最初始於1928年5月,在1928年10月,“克虜伯”與“萊因金屬·波斯格”被分別接到進行輕型坦克的設計製造的訂單。這種車型使用能安裝37毫米炮的裝甲貨車及拖拉機的自行底盤。“克虜伯”與“萊因金屬·波斯格”合作開始在3種原型車上試製。這些原型車型規格和設計十分相似,主要的區別在於懸掛系統。原型車於1930年4至5月完成,於1930年6月在“卡馬”測試場測試。
在1925年,德國加快了坦克的研製工作,“萊因金屬·波斯格”的“戴姆勒·奔馳”及“克虜伯”分別接到設計中型(重型)坦克的訂單,整個二三十年代,德國軍方共研製了十餘種坦克,先是確實和拖拉機差不多的輕型坦克和裝甲炮車,然後又製造出裝有75毫米炮的“大型拖拉機1”型(“戴姆勒·奔馳”公司)、“2”型(“萊茵金屬·波斯格”公司)和“3”型(“克虜伯”公司),重量都在10至16噸左右,均採用過頂式小節距履帶和小直徑負重輪,由於這些試製品存在着不少問題,發動機也不穩定,並不適於訓練和作戰。
但經過這樣的技術積累,德國坦克的設計和製造變得越來越成熟,而爲雪一戰戰敗之恥,德國不遺餘力的吸收其它國家的設計經驗,其中借鑑中國坦克的設計的地方相當多。德國坦克吸收了中國單炮塔主戰坦克的先進設計,設計出了著名的“5”號“突擊戰車”,即後來在戰場上大放異彩的“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從一開始說遵循着裝備大口徑火炮、充足的彈藥和前所未有的厚裝甲的概念而設計出來的,並考慮到成員的使用空間,因此總體結構運用了大量垂直平面設計——主要是爲了減少製造時的工藝和步驟,最大程度地增加車內的空間。這也使得“虎”式坦克的生產速度和產量大大的增加。
對於“虎”式坦克,德國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作爲和德國有着坦克技術合作的蘇聯,在雙方的合作與1936年結束後,對“虎”式坦克的存在,也只有一鱗半爪片言隻語的情報。
當然,德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研製成功並大量生產“虎”式坦克,和從蘇聯得到的大量必不可少的資源也是分不開的。
“看樣子這德法交兵,纔是真正的重頭戲啊!”吳佩孚看着手中的圖片,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