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了,快去吧。”王亞橋擺了擺手,說道。
顏射和許石友點了點頭,起身向前走去,很快便消失在了樹林中。
王亞橋走上了一處山坡,開始仔細地打量起俾斯麥山炮臺來。
爲了將青島建成德國在遠東的軍事基地,德軍在1899年即開始修建俾斯麥山炮臺,於1905年完工。德軍在俾斯麥山上建有炮兵指揮所、炮兵陣地、海陸觀測哨所等軍事部門,並建成了面積十分巨大的地下指揮所,掩蔽部可分東西兩大部分,分屬陸海炮兵各觀察、通訊和指揮部門。炮兵陣地則分爲俾斯麥山南(西)永備炮臺、山北永備炮臺、山頂及南坡臨時炮臺等,在上山的道路兩側及一些重要地段上,又建成了一些重機槍陣地和防禦工事。同時,德軍還在山頂上安裝有巨型強光探照燈,供德軍在夜間照射前沿陣地的敵情,這種探照燈光束極強,可達數公里遠。另外,德軍還在山上設有繫留高空偵察氣球,隨時準備升空偵察敵方動靜。
德軍設在俾斯麥山上的炮臺共有俾斯麥山北炮臺、俾斯麥山南(西)炮臺和臨時野戰炮臺。其中俾斯麥山北炮臺(德軍稱第12炮臺)配備有2門210毫米加農炮;俾斯麥山南(西)炮臺(德軍稱俾斯麥山炮臺)配備有4門280毫米榴彈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軍還在山頂上臨時配備了2門88毫米加農炮,在南坡山腳下部署了3門老式150毫米輪式榴彈炮。俾斯麥山炮臺的火炮配置,主要有兩種口徑的大炮,一種是口徑爲210毫米的加農炮;一種是德國1904年建造的口徑爲280毫米的克虜伯式榴彈炮。在4門榴彈炮中,有兩門爲固定式陣地炮座;兩門爲固定式地穴炮座。前兩門火炮位於俾斯麥山腰的西北側,安裝在鋼筋混凝土的防盾中,防盾呈五邊形,與山坡齊平,防盾出口位於西南側。該炮臺建造得極爲隱蔽,遠處不易被發現。防盾內的榴彈炮面向東北,最大水平射界不超過180度,仰角不超過40度;後兩門地穴式火炮則位於前兩門火炮西北側的山溝中,挖地成穴後再將大炮安裝於地穴之中,可以進行360度的環射。
德軍佈設的榴彈炮因爲有堅固的防盾環繞着三個方向,因而抗打擊力極強,整個掩蔽部及炮位坐落在山峯的北側半山腰處,呈南北偏西走向,又大又厚的圓緣頂蓋是用鋼筋混凝土澆注而成,在頂蓋上還堆有沙包。而山腰窪地下面的另外兩門地穴式榴彈炮因沒有掩蔽部的保護,只能用厚鋼板製成半球狀防護罩加蓋在炮位上,並在大炮的四周築起一道環狀水泥掩體,這門大炮可以進行360度環射,顯然屬於兼顧對海射擊的佈置格局。
除此之外,德軍又在俾斯麥山的上山路徑的北坡修建了一處帶有鋼筋混凝土掩蔽部的北炮臺,並在那裏安裝了兩門210毫米克虜伯式加農炮。這門大炮安裝的情況大致與280毫米榴彈炮固定式陣地炮相同,也是一邊各一門大炮中間爲掩蔽部,炮的防盾爲三面環築石砌圍牆,同樣具有極強的防護力。
德軍的炮臺雖然堅固,但其佈置並非無懈可擊,而是有着相當大的漏洞,此時的王亞橋,在“獵人部隊”訓練時惡補了好多軍事常識,雖然不算是專業陸軍人士,但他現在也已經能看出些門道來了。
別的不說,單從這些280毫米榴彈炮的射界軌道角度來看,這些炮與210毫米加農炮一樣,均爲陸地防衛大炮。由於大炮受其方向軌道弧度的限制,無法轉過炮身對準外海海域射擊,因此俾斯麥山南(西)、北各炮臺可以說基本屬於陸防炮臺。至於那兩門建在山溝中的地穴式280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環形坐圈式炮座,可以實施360度環射,具備對海射擊能力,但地穴式280毫米榴彈炮如果需要向大海方向射擊,需要使用最大仰角射擊才能越過俾斯麥山峯打到海里,大仰角必然帶來射程不夠,對海射擊會相當喫力。而這座山頭的炮臺的作戰任務是壓制和摧毀東北方向的敵方火炮陣地或直接爲德軍前沿陣地提供火力支援,而向海上目標的射擊其實並不是俾斯麥山各炮臺的任務。況且280毫米榴彈炮的射程有限,從俾斯麥山向海中射擊只能達到海邊附近,很難將敵艦阻於外海。
如今這些炮臺已經換了主人,被更加兇惡的日軍佔據,但從現在來看,日本人似乎並沒有加強這裏的防務。